一、RPA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定义
RPA是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简称。
RPA的概念是由一家研发此类软件的IT创业公司和一家研究机构在2012年所提出的。当前还未有明确的定义概念,RPA的概念主要通过厂商和用户不断地实践总结、口耳相传而逐步推广开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虚拟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一种方式。RPA不仅可以模拟人类,而且可以利用和融合现有各项技术,实现其流程自动化的目标。或者可以理解为:软件自动化=人工+电脑。由于它可在无需改造原有业务系统的条件下即可为企业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所以这种非侵入式技术部署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青睐。
工作原理
基本的工作原理为:
- 通过录制操作者的鼠标和键盘的动作步骤形成操作脚本。
- 通过手工编辑方式编写脚本。
- 执行流程(或者成批)当执行脚本动作后,便会根据新的脚本运行产生新的动作,这样用户便可以借助这些脚本的改动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形成自动化,理论上便可以解决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二、 适用场景举例
- 财务应用场景
扫描报销单据pdf ->登录报销平台提交申请 -> 领导审批后发送财务审核 -> 对发票真伪、报销标准、重复报销等项进行审查 -> 审核后自动付款 ->生成报表
- 审计应用场景
获取报告 -> 摘取固定格式报告内容 -> 下载并生成报告
三、RPA使用场景特点
- 流程规范清晰
企业现有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要有一定的规则遵守——操作固定、标准固定、流程固定。如此才能让RPA有效地应用于企业业务流程,实现高效率零误差。有非常明确、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这样程序才能根据既定规则自动完成任务,这也是为什么财税、人力资源是目前使用RPA最多的业务领域。提到机器人,有时可能会将RPA与人工智能混淆。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RPA依靠固定脚本和程序执行相关命令,而人工智能具备自主学习与认知能力。RPA标准化操作,除网络环境硬件报错等原因,基本可实现零误差,而人工智能存在学能力的BASELINE。AI+RPA可以拓宽和延展RPA的工作范畴,也为AI的落地提供有效路径。
- 文件数字化
财税金融领域对RPA需求较为迫切,主要原因是该领域对票据处理纷繁复杂、规程严谨。手工操作往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并出现人为错误、反复核查导致的低效率的情况出现。RPA对票据的处理,以文件数字化为基础,因此要求企业在实施RPA之前要实现基本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当然,一些新兴RPA产品,已经在前端接入OCR、语音识别等技术,拓展了RPA的单一功能。
- 运行环境稳定
RPA运行依靠严格的条件和规程,需要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网速、硬件配置、软件速度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会对其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 用户知识储备
RPA本质上就是可视化编程,用户在操作和设计RPA任务时,要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和系统基础,熟悉RPA平台的一些基本操作知识,甚至适当的逻辑思维和开发能力,如条件判断或循环操作等,既节约成本,又能让RPA任务顺利快速实现。
- 厂商协同
企业在部署RPA过程中,不可能花费过多的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快速上手和熟练使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员工主动、多次与厂商沟通协调,以便能迅速适应使用方法和规则,把自己培养成RPA技术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