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第四回,主要讲了一件事,即贾雨村审薛蟠为抢夺拐卖丫头打死冯渊一案。
其中有一个门子,对审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门子就是当年贾雨村寄居葫芦庙时,庙中的一个小沙弥。
沙弥,就是佛门中不及二十岁的出家男子。“沙弥”这个词的意思有止恶行善,追求圆满的意思。可是这位门子想必不过是误入佛门 ,或者有不得已之原因才屈就出家。
其本性与清静无缘,反倒尘心比常人更盛。之所以干了门子,就是因为“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
说得很明白,第一轻省 ,第二热闹。可以想见,之前进入佛门,也很可能是因为“轻省”无非挑水担柴、添油点灯,诵读经文之类,远比田间劳作轻松。
因葫芦庙起火灾被烧,小沙弥没了容身之所,就又还了俗。还俗,对他而言,是正得其所。混得怎样呢?
从文中可以看到,在金陵繁华之地找到了工作,娶了亲,买了房,房子还很宽大,还有多余的屋子租给人贩子。
他耳聪目明、消息灵通,虽然只是一个门子,能打听到别人打听不到的隐私秘事,能窥探到别人窥探不到的机要窍门。本省的事情全知,外省的事情知道一半,比孙悟空一棒子打出来的土地公还厉害。
贾雨村人还未到任,对他的出身怎样,升迁若何,托谁之力,有何背景全都了解一个底儿掉。
他给贾雨村的确好好地上了一课,很是抖了一番机灵。这本省“四大家族”的“护官符”,是他给主子贾雨村送的第一份大礼。
当贾雨村从他嘴里,得知了该案所涉之人各自的身份、背景、诉求之后,正与良知做斗争的时候,门子的一番劝导,比江湖还江湖,比官道还官道。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俨然是一个智者、导师一般。
其实这正是他的愚蠢之处。我们家乡有句话,形容这种人正恰当:又蠢又恶。还须用我们家乡的发音说出来才有痛快淋漓之感。
门子自以为自己聪明,却不知首先他不明白的一条就是:不是所有的往事都可以重提,也不是所有的旧情可以再叙。
人鲜衣怒马、功成名就之时,恨不能天下皆知。但贫贱卑微、温饱无着之时,却视为隐私痛点,恨不能从记忆中抹去。怎么可能遇到一个了解这一切的人,会有与“故人”重逢的喜悦?所以门子在密室里和贾雨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错的:
“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而且其中调侃反问的语气,也不适合他的身份。接着他又说:
“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了?”
特意点出“出身”二字,似乎提醒他不要忘了。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虽然他表面上似乎谦恭,贾雨村让他坐,他也不敢坐,最后还是“斜签”着勉强坐了。但实际上说话的语气,处处流露出教导、诘问之态。比如:
贾雨村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
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
这一惊一乍,故弄玄虚的样子,我估计贾雨村是捺着性子,其实轰他出去的心都有。
但贾雨村远比他有城府,他不动声色,继续听那傻门子竹筒倒豆子。只在一句问话里,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他的讥讽:
“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
其实心中冷笑:你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吗?
门子听不出来,正说得兴头上,贾雨村如此讨教,嘴上更没把门儿的了。说到被拐的丫头真正的身份时,特意点明一下:
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说的正是英莲的父亲甄士隐。
有恩无恩,人家当事人自己不知道,还需要你这第三方来说吗?这案要是徇私枉法地判了,这忘恩负义的事实,你还打算作个活证人是不?
连自己的嘴都守不住,他还当的哪门子的门子?
蠢是蠢到家了,而更可恨的还是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恶。
他自己都说当年英莲走失才5岁,就住葫芦庙隔壁,常常逗着她玩的。甄士隐为人又很正直厚道,后来家破人散,穷困潦倒,原本很让人同情。小沙弥是知情者,又有故交,更应怀恻隐之心。
于茫茫人海,竟得遇了故人被拐多年的孩子,而且正好又有机会为她解救危难,伸张正义,这是一份难得的善缘。但最终正是这么一位故人,冷眼看着可怜的英莲刚离虎口再入狼窝,用一条黑心奸计纵容凶犯,谄媚上司,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
他理所当然地失败了,下场很惨,被贾雨村远远地发配了事。不知在发配路上,是不是能够回过神来。有道是:佛门未启智,红尘枉聪明。
聪明都还没粘边,更不用说开智。
“又蠢又恶!”用我们纯正的家乡发音再骂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