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智慧的首次开发”
宾阳中学 韦均艺


周未,吃了晚饭,难得的一份轻松的心情,正在电脑前,想浏览一周来的新闻。
“叔叔,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一位朋友的小孩突然来到我面前。他与我的小孩从小一起长大的,现在也一起读高一了。他很礼貌,是那种稳重的型的学生,但是,就是学习不够刻苦,成绩不太理想。也许是因为他和我的小孩一起被我“教育”过了几回,他从来没有主动和我谈论过学习方面的问题,更不用说向我提出困惑的问题。
“好啊,是什么问题?”我有点惊喜。
“叔叔,我现在觉得不知道怎样学数学。”
“你的潜力很大,只要好好挖掘,没有学不好的!现在你能主动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很大的进步。你在上数学课时,能听懂老师讲的问题吗?”
“基本能听懂。”
“课前能预习吗?”
“有时能预习。”
“预习时是怎样看书的?”
“只是粗略地看一下,重点看那些定理、公式之类的知识。”
“问题就在这里了,你预习主要是想把书中的公式、定理之类的知识记下来,对不对?”
“是啊。”
“课堂上,你能认真听课、做笔记,想把老师讲的东西都记下来,把老师讲的例题记下来,然后用老师讲的方法去做练习题,是吗?”
“是啊,有问题吗?”
“数学不是知识学科,而是逻辑学科。”
“我听得不大明白。”
“你把课本中的公式、定理之类的知识背下来,你的逻辑能力就能提高了吗?”
“不能。”
“你把老师讲的东西都记下来,把老师讲的例题都记下来,你的逻辑能力就能提高了吗?”
“不能。”
“为什么?”
“逻辑能力要靠自己去想、自己去推理才能提高。”
“说得很对,这就是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的,是要经过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简单地背就可以的。”
“我有点白明了。但是平时我也去做很多题目啊,也进行了很多的逻辑推理,可是,一到考试,题变了一点了,转了一点弯,我就不会了。”
“平时你是在老师讲完了例题、归纳了方法后去进行练习的。你是在模仿老师的‘板式’进行练习的,练多了,方法也就固化下来了,也就是‘会’了。你是在被老师拖着走的,你不必辩别方向、不必分析前因后果、不用做出方法的选择。这样的过程你会错过很多东西。一到考试,是完全由你自己辩别方向、完全由你自己分析前因后果、完全由你自己做出方法的选择,这时你就会无所适从了。”
“是的,那么,我该怎么办?”
“珍惜‘资源的首次利用,以及智慧的首次开发’。”
“怎么珍惜法?”
“一方面,课本是开发智慧的重要资源,你认为在课本上,有那个字是多余的、有那一道题是多余的么?”
“没有。”
“课本作为教材,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道题,都是有其功能,就象一台机器的每一个零件一样,缺一不可,缺一个,机器就随时有死机的可能。而现在你看书,只是粗略地看一下,重点看那些定理、公式之类的知识。如同水过鸭背。本来是让你用来开发智慧的资源,让你给糟蹋了,是不?”
“以前我没想过这些,只是想尽快看了些公式、定理之类的知识后,就做教辅上的题目,也没有看好课本后的练习,以为太容易不值得去做。”
“另一方面,课前你不认真预习、不超前独立思考所学内容,依靠课堂上听课、做笔记,可是,通过老师一讲,很多问题都简单化了、老师已经讲明白了,很多问题你已经不用去进行深入思维了,你也就没有多大的思维空间了。事实上,很多内容你是似懂非懂。本来是开发智慧的问题,这时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换一句不客气的话,也就是本来用来开发你智慧的问题,让老师给糟蹋了。”
“这?我听得不太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你到某一陌生城市完成一项任务,如果是你一人行动,在你的独立闯荡下,这个城市的情况你会很快就熟悉了。相反,如果是有人带领,由于途中路线复杂,这样再多走几次你也不熟悉,途中很多东西你也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啊!是这样,这个我明白了。”
2009.4.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