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广州 天气 多云
敢于面对挑战,你的能力会随之而来的提升。在职场上,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解决,最终你会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成为解决问题高手。我是坚持早起写日记的那个人。
笨死了,连这个都不会!在职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职场的变化莫测,需要用自身的能力去应对,没有其他的方法可选择,如果逃避,那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发现身边很多同事都有一个状态,就是“迷茫”,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不求上进,甘愿堕落。在职场上那些甘愿堕落,给自己找舒服的位置,还有假装很勤奋的样子,在一步一步的把自己推向深渊。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说话,就是负面情绪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当我们用不好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反馈不好的反应。好比一个人照镜子,镜子里的那个人是否更有精神,取决于照镜子的人。
关于“恶性循环”可能还无法完全解释人在职场上产生的那些负面的行为,要知道人的行为随着思想而控制,如果在脑里里想着怎么去偷懒,而不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在我们大脑里就形成一个回路,就是这个恶性循环在我们大脑里和行为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换种理解方式,没有大脑就没有行为。

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可持续生长的过程,不会有所谓的人老了大脑就老化的一说法,不过人老了后,却是记忆力没有年轻时那么强。
现在在职场中,很多人都喜欢选择偷懒,和逃离困难,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脸部无神的人基本上没什么动力的人,因为没有动力,才没有训练到大脑,从而出现一种状态,就是能力日复一日的停滞不前。
在“认知行为学”中提到,人的大脑与行为是直接关系的,会因为你某些行为刺激到大脑某部位时,某特定的行为就会出现。在那些经常克服困难的人当中,他们的能力其实都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把大脑驯化出来的。
在美国有一个教希腊文的教授,那年他才56岁,因为中风导致瘫痪。这人瘫痪后就不能走路了,但是教授不愿意下半辈子坐在轮椅上,就开始想婴儿这么小都能走路,教授开始模仿婴儿用手和脚一起走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手有力了,慢慢的靠在墙壁上,锻炼站起来走路,最后能跟正常人一样没有问题,还跟往常一样去学校继续继续教书。
人都喜欢舒适区,但是舒适区不能给你带来成长。很多在职场上选择舒适区的人,最后都被迷茫给笼罩着,无法看清方向,内心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所谓的职场安全感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能通过学习、经验、压力刺激大脑,从而改变现状。大脑上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一种产物,当我们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一个一个科夫困难时,我们的大脑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它通过外界的需求对神经连接产生改变。
不过,被动是没有用。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上很勤奋,但是能力却一直没有起来,因为总是处着被动的执行,对大脑的驯化不起作用。
在国外曾经有个实验,对伦敦的士司机和公交车司机进行大脑检测,通过核磁共振发现同是司机,但是公交司机的大脑处于能力那块位置,基本属于休眠状态,而的士司机在那个位置非常活跃。
这一检测确定,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动才能养成。那以后在应对孩子的教育时候,一定是要让孩子主动去学习,这样才有意义。
主动改变和被动改变,前者是在进步,而后者是在退步,基本没有改变。在身边有个例子,有一个同事,年龄都超过30多岁了,每天工作状态很颓废,不知都该干什么?但是叫他做这个、那个的时候,他总是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曾经给他提过问题,关于一件小事,但是关系到怕品牌和用户体验的问题,他却跟说这有什么关系,而现在发现他在做汇报工作的时候,变得畏畏缩缩,一点自信的都没有,跟以前相比要差很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