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年轻的人,但永远有年轻人。青春在一代代人的演绎和生息之中得以延续。
电影《无问东西》终于在杀青五年之后面世,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展示了四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度过各自青春的方式,在最后一个片段的故事中交代了整部影片表达的思想内核——真实。
只问自由,无问西东(1923年—北平)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以科学和民主作为救亡图存的发展方向,抑儒打孔,发展实业。清华学子吴岭澜迷失在学业之中,国学和哲学成绩为满分,数学却为不列,他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他只认为有本事的人都学实科,读书不管读什么,只要把青春交给书本就是正确的选择。在随后与校长梅贻琦谈话及泰戈尔访华的演讲中终于豁然开朗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转学文科,投身国学。
只问盛放,无问西东(1938年—昆明)

日本全面侵华占领北平,吴岭澜的学生沈光耀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战火的蔓延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他一封家书流露出想要从军的念头,致使父亲病重,母亲不远千里而来以家规训诫。三门五将的牌匾荣誉之中深藏着这个被战火点燃家族的血。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沈家先祖什么都曾经历,也深谙盛誉将门背后的苦楚,故将不许后代从军刻入家规之中。在家国破碎的形势面前,忠孝不可两全的抉择之中,沈光耀终于在红岩洞上课时茅塞顿开,投笔从戎。最后战死沙场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青春在执着中盛放。
只问敢勇,无问西东(1962年—北平)

贫苦地区的孤儿陈鹏长大步入清华大学,他是晃晃叔叔沈光耀曾救助的孩子,和同样身世的王敏佳、李想同病相怜。此时国内刚刚经历极左错误大跃进运动,又即将迎来文化大革命黑暗十年;国际形势严峻,帝国主义列强窥伺,中国谋求自保。王敏佳为老师打抱不平引起一系列事端,被批判被殴打几近死亡的边缘,李想为了自己支边的名额没有为她辩解,是陈鹏托住了落入万丈深渊的她,将她安顿到自己家乡。之后陈鹏远赴大西北从事核研究,两年之后蘑菇云升起,陈鹏的头顶也出现了与其年龄及不相符的脱发,可见他为国家的富强是怎样以精血相搏。而李想对王敏佳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在支边的一次雪难之中为了救人,在自己理想的地方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2012年—北京)

毕业于清华大学担任营销公司老总的张果果陷入商战的泥淖被上司陷害被迫离职,同时在救助难产四胞胎姐妹之后担心被她们家庭缠上一时手足无措,不管是在同事的拉拢还是在给予四胞胎继续帮助的面前都很犹豫。他的父母就是李想以死相救的同志,这年清明节他随父母去祭拜救命恩人,被父母训斥的他站在李想的墓前终于走出思想的束缚,找到了自己的初心,最终没有与同事联手绊倒算计自己的上司,而且继续救助四胞胎并看着她们一步步走向健康。
影片以近百年清华学子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很大的历史格局,各个时期的年轻人都有着不同的烦恼和选择,最后在痛与泪当中都找到了内心真实的自己。结尾的7分钟展示的中国风骨更是不禁令人感怀前人之可敬。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环环相扣的,你与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都紧紧相扣在一起,过去扣着现在,现在扣着将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真实并坚持自己选择的路,当你经历多火车、公路旅行、约会与年华之后,你将以死比生更加值得而告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