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高考,树立正确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讲:
新高考与老高考的核心区别?
新高考下,家长与学生的整体观念如何把握?
厘清新高考下易混淆的概念。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内容。
1、新高考与老高考的核心区别 ?
在过去,文理分科是从高二才开始,但是中期新高考的到来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成“6+3”的选科形式,也就是从选考的6个科目里挑出其中3科就行,但是这么一来选择的组合高达20种,如何选择才是合适的?
这里我们要明白选择科目的核心目的是,是为了发展一个独特的自我,一定是选择自己所爱和所能的。
另外,外语科目在改革后是有两次机会,分数取其中最高的那次,以上海省为例:
1月跟6月同时考,1月份是全县考,6月份再考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第一次考差了,也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查漏补缺,备战下一次。
另外,高校的录取模式也更加多元化,有裸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高校专项和港澳台等,作为家长至少要准备两项以上。
以浙江的“三位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为例:
在新高考志愿模式将以“一档多投”的方式体现,这也意味着你的档案可投到填报的所有符合条件的院校,有可能被多所院校预录取,也有自主选择院校的权利。
以浙江为例,它是有提供80个志愿,每个志愿就是一个专业,重点在于你能够找到更好的定位。
2、新高考下,学生、家长整体观念如何把握?
在选择上,扬长避短,发展独特自我;要足够了解,清晰自己短板与长处;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择其所能、择其所爱。
下载“校园在线”的APP,可以进行测试
加德纳多元只能测评
∨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
∨
3、易混淆的概念
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两依据一参考”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录取是改革后高考录取的一个渠道,是未来要向教育部申请的一种招生模式,早前因被错误解读,而引起一阵风波。
这种选拔方式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录取”这个渠道。
综合素质评价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高考不再只是看分数,学校会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参考。
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学考)和等级性考试(选考),也是很多学生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
合格性考试科目其实就是过去的会考,过去只要考10科,而现在要考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4门。
有个很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个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每个人都要参加,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
福建省2016年文件,根据变得调整
等级性考试科目即“6选3”,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中自主选择3门,同一科目提供1次考试机会,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计入高考成绩。
这里,你会发现新高考不再是考几分,就得几分,而是根据事先公布的等级比例,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并按等级比例对应关系赋分,在招生录取时计入高考总分。
案例分析
某次考试,小罗历史卷面考了95分,在全省排名70%以内,最后等级赋分变为了65分。而小张物理卷面考了65分,在全省排名3%以内,最后等级赋分变为了95分。
学生考试时会有一个原始的卷面分数,根据这一分数,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个等级,在A-E五个等级之内,又细分了21个等级,再把对应等级转化为具体的分数。
以浙江省2017年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为例(如下图)
∨
我们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考试的难度不同,使得分数的高低比较,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文章由【逻马生涯】整理发布。
专注于国内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和家长解决生涯规划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