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惭愧,曾经给过朋友错误的建议,让朋友蒙受损失,他辜负了信任。他发誓,一旦有能力,一定要补偿这个损失。这种补偿,他一天不解决,就一天不心安。
有人对他说,这大可不必。人家固然是听了你的建议才造成损失,但是你不是有心的,也并未从中获利分毫,只是出于朋友帮忙。在法律上,你并没有任何责任。
法律上确实没有,他清楚,可是道德上、内心中,他实在是感到惭愧,过意不去。唯有补偿,才能从根上消除他内心的惭愧。
朋友叹道,他是个好人,可就是心理负担太重。做人做事业还是得轻装上阵,这样才有成就的可能。其实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很难做到。
有一天,他对自己的内心突然产生了兴趣。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惭愧呢?他想了许久,才想明白:他是个好学生,读了很多古圣先贤的书,这些书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做人的道理,因此,他的道德感特别强。
这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地方,知道他诚实不欺。但问题是,道德感和能力还真是两码事。道德感很强,不愿意做丝毫有违道德的事,但能力不强,就似乎很难为自己获得点什么,而且会显得有些迂腐,不知道变通。
有人跟他讲,丛林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是处处都讲道德的。他也知道,但是他相信道德是存在的,是值得追求的。人家改变不了他,也就不再言语。
他也意识到自己有些问题,也在不断地改变。比如,原来他会认为,答应别人的事情,无论如何都应该做到。现在他不这样认为了,如果“义不在”了,他可以不用兑现承诺。就像约好了在桥底下见面,结果山洪暴发、河水突涨,他肯定不能在桥底下等死。
他很喜欢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读书简单,通变化最难,知识是补药,也是毒药。这得有多么痛彻心扉的经历,才能说出这样的真理。
人的一生,不能走极端,不能拿着教条去过日子。做人要有识有度,要审时度势,否则宽严皆误。
当然,内心需要有信念,需要有道德约束,需要有羞耻之心。同时,也需要秉持理念,不断努力,不断增长见识和能力,不断改正错误和自我完善。
有廉耻之心,是对的,但也不能过度,以免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应该将内心的一切能量,化为努力,用行动去表达。
上次见到他,已经是七年前。这七年,和他没有联系,但是我知道他一直在努力。只是祝愿他,活得轻松一些!这样,对自己、对家人、对别人都好!要学会重压之下的优雅。当压力让自己喘不过气时,不妨想想,那些其实都不是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