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鉴赏
清商曲,吴越歌,春夜月下有人隔江高唱,盛世百花怒放。他以一诗倾倒众苦,孤篇横绝全唐。
好一首春江花月夜啊!不着粉泽,自有瞍姿,而缠绵酝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毛先舒《诗辩坻》)似乎本只想惊鸿一现,再翩然隐去,却被红尘所绊,留于世俗。即日扬名京都,余韵点燃今朝。历史长河漫漫,始终没有淹没它璀璨的光彩。
张若虚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很缥缈的人,像一抹朦胧的烟雾,遥远又同样触手可及。他写春江花月夜,好像他不是站在江畔远眺,而是浮于半空俯看江水横流,以神明的视角描绘其所见所思所感。
开元盛世,春季,江畔,花前月下,一道影子投于江面,青年衣衫猎猎作响,浪潮浩荡,又止于他脚边,气势磅礴。张若虚浅笑提笔,且书那“春上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端是虚止那江涛无垠,仿佛尽头便是大海,观浪潮汹涌澎湃,月亮低垂云端,犹如随浪花涌出,像轮小小的明灯,点亮了苍茫的黑夜。那月色伴着水波起伏,为整个世界镀上银辉,便是那“春江月明,月照花林”之景。月色如雾霭般沉淀下来,笼罩着世界,与滩边白沙间隔,看不真切。这写的是那月色的实态了,竟比那霜更明亮。
再后是叙理,“江畔何人初见月?将约合年初照人。”我却觉得整首试都在为这个问题而铺垫,它是哲理,也是最真实的感情。谁第一眼见到了江上明月,明月第一年照的又是何人呢?人生老病死世事无常,月却是永恒地凝望不停歇的江水奔向远方,它等待过什么人吗?有人曾花前月下留下过什么念想吗?往事早已倾水而逝,沉入碧落间不见了。
深夜寂静,天地悠悠,月亮在穹顶踽踽独行,仙人的思绪万千,他也许在极度的寥廓中坠入一场亘古的梦,他将那沧桑揉入诗中,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模糊了视线。张若虚前几句都是眼见的实景,到了这里算是一个转折,开始描绘那远去的游子和翘首盼儿的母亲。漫天白云层层叠叠,春风绿江南,两岸皆青枫,树下站着悲切的女人。
浪客乘舟隐于天际,谁在楼上徘徊,卷起珠帘,一双泪眼?
正是“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最美不过“愿逐月华流照君”此句,偏生又透着股偏执的凄凉。留下的姑娘在渡口盼望月,同一轮皎月下,我似水的柔情可否如月光般投在你心上,最美淡薄的希望。接下来是浓墨重笔的绝望,云里几声雁断西风吹散思念成愁,鸿雁越不过月光,鱼龙潜跃只留波纹几许无人记得。与上句“月华照君”相对,生出几缕无奈与嘲讽。原来九州偌大,一腔情感渺小得可怜可笑,月华怎能照君流?
张若虚终于回魂了,他从残梦里挣脱,再见方才的竟都变得悲伤了起来,他心境低落,想着昨夜花落闲潭入梦,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仍在异乡漂泊,斜月坠入雾中,潇湘与碣石,分居南北,相聚无望。
原来他所见的游子背影,那江流海潮捣衣之声,那若隐若现的女人的脸,那些美丽的凄清的,通通是他的故事,他的往事。“不知月下几人归”更是他不能实现的憧憬,无处寄托的思念。他所有的情感都裹入花树中,花盛放于黎明,洒下婆娑的影子。
最后是默剧,张若虚就站在最深的黑暗间,伸出手臂要拥抱无尽的虚空,然后画面戛然而止。
我不知道诗成后若虚是怎样的,也许会信手揉碎花瓣,春风十里,我仍有千丝万缕的情丝,我仍陷于红尘不可自拔,我本已超脱愚者眼界,可我还是喜欢你。
我永远见到的只有张若虚的背影渐行渐远,穿过花树,最后没入江水中走向明月,无限渺茫。
愿漂泊的人都有酒喝,愿孤独的人都会唱歌。
永恒与刹那间,隔着春江花月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