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犀利莎带着满肚子怨气来我办公室。
原因无他--工作中遇到了瓶颈。但这个瓶颈不是升职的烦恼,不是出于自身的无能,而是来自上司的“格局”。
她把材料放到我面前,指着某一段【材料要求】说,我问她去年她做了哪些事,我好有个底润色一下,她竟然在我面前放空...过了一段安静的尴尬,她支支吾吾地说,她也不太清楚。
然后呢?我问。
然后我只能说,好吧,那我自己琢磨琢磨。好笑吗?她的工作情况要我琢磨!
其实这种情况应该不少见,尤其在体制内。
犀利莎说,毕竟是女人,有些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没有男人的魄力和格局,站不到那个高度。
但我不这么认为。格局,应该是由一定的学历和足够的资历构成,二者缺一不可。这个上司一路走得太顺遂,以至于本该她这个年纪积累的,到头来全部为零。
可她在领导面前很吃得开呀!犀利莎困惑。
因为她的阅历足够。我说,这其实是一种模仿过程。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有样学样。当你长时间在领导跟前的时候,多少都会耳濡目染。但离开了这个角色,你再去试着和她聊聊,你会发现,她整个人是空的。
犀利莎细想了几次和她谈及生活琐碎以及工作细节的过程,发现确实是这个理。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该在什么样的年纪经历什么样的事,当下或许是挫折,过后就换算成经验值,但这种财富往往当事者不以为然。只有和TA有所接触的人,才会享受到这项“福利”,但它的最大值,充其量只是成为那个人的阅历,而不足以成为资历。
再来说说学历。小时候的定势思维是,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段话可能不止出现过在我的作文本里,这是我们这一辈人所接受的教育(我不知道现在的父母是否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所以曾经,我很羡慕读书好的人。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开始思考【高学历】所谓的价值。
小先生是我们当年的学霸。
某个寒假,他约我喝咖啡,说是失恋了需要安慰。
按照约定时间,我到了咖啡馆。等了五分钟,他姗姗来迟。
点单的时候,他选了卡布奇诺,在服务员还没开口问选择哪种付款方式时按了抢答器~AA!
服务员尴尬地“哦”了一声。
尽管后来的聊天一切顺利,但开场的【迟到】和【AA】让我没有很舒服。
首先是迟到。周围很多男生说,男人等女人不应该是正常的?甚至也有女生这样说过。但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回:男朋友等女朋友或许算正常(如果双方都是周瑜黄盖情怀的话),没有人规定男生等女生是义务或者方能显示绅士风度吧?!即便这样,我还是想说,等一个男生和等一个女生,我更愿意倾向后者。因为站在感性的立场,我能get到女生需要等的原因,而男生...通常没有【摊手】。
再来是AA。我完全认同AA制这种付款方式,尤其对我这种非常怕欠人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失礼貌的福音。但把它放在感性的场合里,我还是比较在意它的出场顺序,给服务员话语权,再给女孩子说出AA的权力。当然,不是每个女孩都会选择AA,但不表示所有女生都愿意男生掏腰包。相比等待,我甚至觉得给女生选择付款方式的机会会更绅士一些。
进入职场后,一件件小事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三观,这件事又再度被记忆的浪潮推到“岸上”。
高学历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当事人,然后才是周边和社会。在如今提倡双商的社会氛围中,纯粹的高学历已经无法一如既往地吃香。人们在社交中会比过去有更多的诉求,而对方是否能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你有个舒心的聊天体验是一个基础性条件。其次是从这场聊天中你是否受益,哪怕只是解闷,如果能通体舒畅,也算物有所值。
不过,倘若开场的方式并不理想,聊天也不见得聊不下去。因为在诉求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包容性也在扩大,这些感性的小细节多半只是谈资,不足以成为决定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