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作者: 蓁蓁_70af | 来源:发表于2021-07-15 05:46 被阅读0次

什么是正见?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看待这个世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那什么样的人算是佛教徒?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情皆无常。

佛教徒讲无常要从佛陀出家开始,让你能找到本源。佛陀原是印度王子,名叫乔达摩.希达多。他性格好,力气大,射箭也很准,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老国王有意于他继承王位,让周边的所有人都对他好,绝不让他看到世界上不美好的东西,一定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王子很快也结婚,并生下了王子(罗睺罗)。一天,他出宫走走,往不同方向走,分别遇到了老人,病人,死人。然后他开始问自己:我将来会老吗?———是人都会老。我将来也会得病吗?———人吃五谷杂粮都会得病。我将来也会死吗?我的孩子也会死吗?———你会死,孩子也会死,人都会死。

回家后王子陷入沉思,说怎样才能让家里人不死?怎样才能不去接触生、老、死这样的痛苦?

王子所问的问题是我们真正应该不停去思索的问题。

于是他就离宫去修行,找个地方铺上草,不借助任何外在工具,希望能够得到证悟,希望能够了脱生死。他开始用苦行的方法没有找到答案,后来也接受了别人的供养,喝了羊奶,开始洗澡,然后在菩提树下读《启明星》,终于证悟了。

佛陀证悟到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任何一个东西都无法独立存在,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跟别人相依存的,都是由因缘构成。如果去除事物里边任何一个因素,事物就不会变得恒常。这个变得不恒常的东西叫:无常。无常并不意味着死亡,无常意味着变化。

如果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真正完全的活着。“希望”也属攀缘执着中的一员,秦始皇正因为心存希望,所以才会期待自己长生不老,投大量人力物力去研制丹药,海外求福,最终使自己情绪暴躁,收获失望。无常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特别多的不稳定性,而生活中的人们总是抗拒无常,都希望接受无常当中好的一面,不喜欢坏的一面。这就是焦虑和痛苦的来源——对无常的抗拒。

所以当你能够放松下来,知道一切都只是变化的时候,你就接受了诸行无常的概念。无常是一个好消息,所以你可以拥抱无常,有了无常才可以发生变化,痛苦可以逐渐转化。当你不带期待,你才能与每个当下和谐相处,你才不会执着于对未来的控制。

二,诸漏皆苦:人产生的一切情绪都是苦的。

每个人对痛苦的定义(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痛苦。对有些人来说特别棒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讲有可能是极大的痛苦。即使在一个人身上,痛苦和快乐也经常发生变动。例如一对暧昧调情的男女,可能因为其中一个想要更认真的关系突然变调,转化为恐惧。

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哪里?痛苦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根源。我们执着于那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因为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而且是空的。但你会认为这个自我是真的。一个人自我的意识越强大,你的痛苦就越多,这些痛苦烦恼叫:无名。无名单纯地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不完整。所有形式的无名都会导致误解和误判,高估和低估。

佛陀证悟出的解决无名的办法就是:觉知。你必须培养觉知,学习如何避免你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当你能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过程,认识到你所执着的自我本身并不存在时,这个无名就减少了,你的痛苦也相应地减少。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每一种情绪当中,都存在分别心的成分。“爱”也代表着的分别心的存在,当你坚定地认为,这种感情最浓郁,最美好的时刻,也是你分别心最强烈的时候。而分别心很强时,就会带来执着,执着就会带来痛苦。对这些无名的执着来自于我们很长时间以来的习气,这种习气是一种惯性,我们需要不断地与自我作战,不断地去减少对自我的执着,你才能得到更多的觉知,才能明白这些痛苦既然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我的身上,它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

作者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在书里提到:无名的喜乐不过是不断地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而低估障碍而已。

佛陀证悟到这些后,他没有变得无趣,反而变得更加喜乐——觉知的快乐,一种大乐。拥有了觉知后,你会发现自己一些清澈的,透明的与世界对话方式。你会发现嘴角的那个微笑就是自己证悟的表示。很多你以前觉得特别烦恼痛苦无助的时候,现在在你看来只是因缘和合的关系而已。这种由无名喜乐上升到觉知喜乐的过程就是证悟的过程。

三,诸法无我:一切事情皆无自信。

诸法无我的核心是: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则生,因缘消散则灭。在你看来是暖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冷。任何一个事物没有一个自我的本性,这个本性见空。但空并不是没有。例如,木头,铁架,钉子这些因缘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桌子,若我们不需要它了,或木材腐朽了,钉子掉了,它不再是一个桌子,它会不断的变化。

当你了解凡事都是空性的,你就不会那么执着,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分别心,内在的情绪就不会大起大落,能有更多的平和,那内在就有更多的喜乐。

四,涅槃寂静:也叫涅槃超越。就是涅槃(顿悟)的那一刻,不需要依赖时间,也不需要依赖于空间,也不需要依赖于你能力的场域。

佛陀在做证悟的时候,快乐并不是他的目标,追求快乐也不是他要达到的目标。而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你可以当下顿悟,一下子进入到那种喜乐的境界当中去。

佛教与基督教和其他教的区别是无神论,佛教从来不认为有一个神叫佛陀。如果此刻你觉悟了,你就是佛。所以“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这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去觉悟。“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上天堂不增下地址不减”。无论你在哪里,你心中的那个佛性是不变的。

相关文章

  • 《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什么是正见?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看待这个世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那什么样的人算是佛教徒?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

  • 听书之《佛陀的正悟》

    佛陀的正见 何为佛教徒 诸行无常 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何为不是佛教徒 1.认为有恒长之物。2.认为有真正...

  • 读《活法》心得

    《活法》第二章读后感 《活法》第二章读后感 活法》 学习内容 学到内容 悟到内容 做到内容 作为人,何谓正 确? ...

  • 佛陀之悟

    观电视剧,佛陀。了解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王子看见红尘众多痛苦,而自己也无能解决,而内心痛苦,不得快乐,从而寻找解脱之...

  • 佛陀证明悟

    我吃掉牧羊女布施的食物,渐渐地恢复了体力。 然后走到一棵大树底下,再次进入禅定。 我不记得过了多久,或者是七天,或...

  • 人生顶峰之路

    1) 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你要怀疑一切。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不疑不悟。——佛陀《阿含经》 佛陀认为,人要完善...

  • 宝塔生命禅院

    宝塔生命禅院 雪峰 悟 生命 启灵觉 反常思维 游天堂仙境 尊上帝跟基督 拜佛陀无上正觉 访穆圣老子讲科学 爱先知...

  • 再读《正见》

    再读《正见一佛陀的正悟》;看到书中原来读书时划下的横线,一点也想不起来当时的感受。这次读完合上书本仍然无法...

  • 发现智慧靠的不是金钥匙,而是一个公式。

    佛陀的说未悟之前是众生,悟了之后就是佛陀。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人的智慧,每个人就像一个智慧的宝库,潜藏了无尽智慧,...

  • 心灵慧谈丨去无明,立正见

    没有正知正见灵修易着魔道, 没有正知正见自悟易自误误人。 佛陀引导弟子修内观, 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因一大事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wc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