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的唯一关键——致中和

作者: 自在阳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22:54 被阅读41次

——20181208读书沙龙心得

阳光明媚,寒风瑟瑟,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感觉:和平--喜悦

一、《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下半篇

1.实无所得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解读:因为没有生所得心,所以得了菩提,因为众生都是佛,都具有同样的觉性,觉不多不少,本自具足,不增不减,所以本来就没有所得心。心外无物,离此心外,无任何东西可得,更无菩提可得,所以说无实。所得心寂灭,心回归中和、本自清净的状态,则可生万法,灵感不断,故说无虚。

无实无虚:空生妙有,空气看不到却可以让我们无限呼吸享用。

一念:本自具足,实无所得。每个人都具备如空气般的无限丰盛。

一行:格物致知,光复良知。

2、法无定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解读:一切存在都在觉中,能所双亡时,寂而常照,体用一致,一切法皆是佛法,都可让人觉醒。

一念:一切的存在都指向真相、觉醒。

一行:警醒于真相,知行合一。

3、心自在、行自在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读:一切众生,法身、自性没有差别,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说非大身。又因为身体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身体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真相修行,明心见性,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一切众生的法身、自性没有差别,无有限量,只要依真相修行,明心见性,心外无物,心无能所限量,心自在,则行自在,外在自会呈现幸福丰盛的自在梦境。

科学家在不断延伸人类的各种觉,也实证了觉的无限。

一念:明心见性,心无能所,当下回归无限,心自在,则行自在,外在自会呈现幸福丰盛的自在梦境。

一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4、致中和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解读:庄严佛土:佛土即心田,庄严佛土即清净心田,除垢净心。明心见性后,处于恒久的中和状态,随缘说法,因材施教,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开悟的有情众生。

觉中,有中才会觉。

久病成医:随心而动,借助外在,自己治疗自己,都是造物主的呈现。不病不知医、觉、疗愈。觉后不仅可以疗愈自己,还可以疗愈世界,因为自己充分体验了流经了,就知道如何治类似症状的众生了。体验就是为了觉、疗愈。久病成医就是为了体验,生觉心,致中和,明心见性。

任何负面的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的意图,有一部分限制自己的信念,有一部分被封藏已久的能量,有一部分被障碍没有自然呈现的丰盛。致中和,则可位天地,让自己的拼图归位,和早已准备好的人生蓝图完美拼合,自行运作,育万物。

一念:任何负面的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的意图。致中和,则可位天地,育万物。

一行:格物致知,致中和。


二、八段锦

全然放松、舒服


三、《传习录》 陆澄录

1、陆澄录(17)   不反求诸己终无益处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解读:新文读不懂,不如回去读已掌握的学问,把已掌握的部分落到实处。文字有新旧,觉不分新旧。旧的从根本上看清了,就无所谓新旧了。温故而知新。知行合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为自己修身,明心见性,明明德。为人,学习技能,卖给社会,或为人讲,没用到实处。儒释道的经典不多,均是在说心、觉。学者,觉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法喜不断。有经典无非都是为了唤醒你认识,所以经典都在回答我是谁的终极之问是失诸正鹄,想不通,不通的地方,都要反求诸己,在自己心中反复体会,体就是天心体明朗就是天理昌明,这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不反求诸己终无益处。为人处事的根本方法就是反求诸己、致中和

一念:为人处事的根本方法就是反求诸己不反求诸己终无益处。

一行:格物致知,警醒于真相

2、陆澄录(18)

2.1 中和支持生命

“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解读: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三界唯心,一切法由心想生。

人之心,失其本体无善无恶为心之本体,恶人之心,失其本体即处在不中和的状态,无明的状态,不在觉中,失心为恶。

心性是躯体的主宰。觉就是当下、中和、心性、无善无恶、纯善、没有对立面。觉的层面不分别,平等。善是对生命的支持,觉、中和支持生命。

恶是对生命的损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分别对应着戒定慧。从有形有相到无形无相。干坏事之前先会伤到自己,已经坏了心。伤人先伤己,坏人先坏己。正如佛陀电视剧中佛陀说的:咒骂对方之前,嗔恨之火已将你自己灼伤。真正了也就自然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一念:失心为恶,动气为恶。支持生命,恶损毁生命。

一行:格物致知,致中和。

2.2   致良知,一也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解读: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致良知,处于恒久的中和状态,则可与道合一,天人感应,修身治人平天下。圣人万金,我一金都是真金,是真金就不会怕火炼。

一念:英雄不问出处,致良知,万法归一,一也。

一行:惟精惟一,格物致知,致中和。

3、陆澄录(19)   致良知即可不虑而得,因果一体

“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解读:惟精惟一,精为一之功。天道自然,何思何虑。致良知则可自行运作,不虑而得。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即格物致知疗愈清理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对应知善知恶,警醒于真相。

人生两种状态:有事和无事。无论有事无事都要觉,存养即是觉,相习成性,时时觉察。因为心已经习惯了各种忙,向外驰求沾染各种事,一刻都不得无事。修行就要了不了事要了心无事的时候

因果一体过程体现结果,结果包含过程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以终为始。

一念:致良知即可不虑而得,因果一体

一行:格物致知,警醒于真相,时时了心。

4、陆澄录(20)      为人处事唯一的关键就是致中和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慎独”。

解读:除了人情事变则人生无事。事变只在人情里,应对外在的唯一的关键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只在慎独。

一念:为人处事的唯一的关键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只在慎独。

一行:独处时更要格物致知,致中和。

相关文章

  • 为人处事的唯一关键——致中和

    ——20181208读书沙龙心得 阳光明媚,寒风瑟瑟,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感觉:和平--喜悦 一、《金刚经》 第...

  • 致中和

    我们都想在物质世界中过得更好,活得丰盛,富足,自在,甚至成佛成圣。可人性的贪嗔痴慢疑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烦恼,大部分人...

  • 致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闻,恐惧乎其所不睹...

  • 致中和

    精神劳则越,耳目淫则竭。

  • 致中和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 致中和

    永远不要去逃避当下的每一个感觉。感觉来到时,你一定要随顺的去体验每一个感觉,不要逃避。 如果逃避,之后这个感觉还会...

  • 致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致中和

    致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篇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 致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 致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人处事的唯一关键——致中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sm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