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年龄一旦达到二位数,家长训育策略的风险就会提高。青春期少年更容易闯祸,当他们反抗受控时,家长通常会试着诉诸更严厉的管教和更严重的惩罚形式。但稍大一点的孩子所感受到的压力还会来自其他方面,他们逐渐感到自己不仅被期望表现顺从,还要获得成功;不仅要乖,还要出色。
孩子正在被催促、被施以重负、过度繁忙,根源在于孩子已经被家长指引着全力以赴考入重点大学。另有研究显示,家长过度关注学习成绩的7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和“适应不良性完美主义”迹象,而家长更关心孩子“幸福感”而非“学习成绩”的学生则较少出现这种情况。
在极端情况下,家长的“催逼成功”能达到狂热状态,孩子的“现在”被完全抵押给了“未来”,任何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都牺牲给了准备考取清华北大的无休止的努力。
如果压力在于不仅要优秀、而且要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其后果对孩子来说尤其毁灭通过。这样的孩子会认为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通往成功的阻碍,其可预知的后果包括不合群、好斗、妒忌(优胜者)和轻视(落后者),其自我评价通常也会因人际关系而变差。毕竟,如果你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完全取决于是否战胜他人,那么你充其量只会在某些时候消除疑虑和信心满满。因为没有人会永远胜利。
“参与孩子的生活”正演变成“过度介入他们的生活”,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做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当然我们应该从过多关注孩子的成绩,试图让他们超越所有同龄人—的状态中放松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减少养育行为就行了,而恰恰说明我们应该选择更好的养育模式,比如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更少的控制。
与其追问我们是否做得太多,倒不如质疑我们做这一切到底是在为谁。
显然,为孩子骄傲无可厚非。但如果吹牛变得过度—太强烈、太频繁,或过于迫不急待--那么家长就可能是过于将自我认同拴绑在孩子的成绩上,尤其是当那些夸耀的话听上去更像是得意洋洋,而非充满爱意。他们对孩子跟随得太紧、逼迫得太猛,或许爱得太多、但爱得太有条件。我们不禁会产生疑惑,这些孩子是否会在其无法令人钦佩时还依然坚信自己是被爱的。
家长心中的方程式:“孩子的成功=我的成功”、“因为有我,所以孩子成功”,与选择性使用正面强化这样的养育技巧有直接关系,导致孩子认定要想得到家长的拥抱和微笑,就必须表现良好,家长并不会因为他们是谁而感到骄傲,面只看他们做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