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出门,不知世界。不学习,不知浅薄。
每个周二上午都是化学教研活动时间,因此,区里几乎都会安排各种观摩课以及专家讲座。每到这一天,我都有点“营养过剩”的感觉,扑面而来的新视界,新想法,令人应接不暇。
这个周二,易老师带来一节观摩课——《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复习。这节课既做到了基础复习,又实现了知识巩固上的拔高。在基础复习时,以流浪地球为导入和结尾,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旧知,学后真正有种“温故而知新”之感。坐在观众席,我获益匪浅,现分析如下:
其一,导入设置新颖——学生所熟悉的,新近高热度视频导入——流浪地球剪辑。
视频观看结束,发问“地球在逃离太阳系过程中,遇到危险,木星引力,不断捕捉地球表面空气,大家知道空气的组成吗?”由此,开始回归课本复习。
其二,以“卡片+板演”的形式,让学生列出空气组成。
卡片上写有各种空气组成成分,学生将各成分对应到其体积分数上。这种方法我在前面的观摩课中已见,的确具有较好的直观性。
其三,以流浪地球剧情过渡——木星不断捕捉地球表面空气,人类恐慌。
空气对于人类生活究竟有何重要作用呢?由此,通过学生回顾以及课间图片展示,复习空气中成分——氧气,氮气以及二氧化碳的作用。
其四,再次利用流浪地球剧情——男主角如何拯救地球,引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剧中男主角了解到木星大气层主要成分是氢气,因其捕捉空气而实现氢气与氧气混合,可点燃引爆木星。这里涉及化学反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由此,追问“还有哪些实例也能证明氧气存在?”从而以课间图片展示,复习氧气参与的反应,并让学生书写出各反应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及时纠正错误。
根据反应总结回顾出氧气化学性质——可燃性与氧化性。
其四,将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从分类角度,进行梳理,让学生以新的思路实现知识的整合。
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可讲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分为单质(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
其五,小组实验,跟拍学生的实验操作与现象,上传希沃大屏——最直接新鲜的课堂生成。
虽然是复习旧知,实验内容也并无新意。然而,当学生的实验操作与结果呈现在大屏幕上,还是会引起很多在席老师的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大概是课堂里最宝贵的生成。我举着手机拍照,似乎都能感觉到一种“坐看花开”的成就感。
由此实验,就直接引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拉瓦锡实验与红磷燃烧实验。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两大实验要点。
其六,由具体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对于不同实验做出评价的“认知模型”。
化学核心素养中有一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按照杨剑春校长的讲座课,易老师在这堂课里就体现了这一素养。她通过具体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评价实验的“认知模型”。
对某个实验评价“模型”:
①实验原理准确性;②操作简单易行;
③实验现象明显;④数据误差可接受;
⑤实验环保;⑥实验耗时与经济性
由点及面,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与归纳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意识,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此外,她还由拉瓦锡实验与红磷燃烧实验,引导学生实现另一个认知模型构建——测量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方法。该法,在我们复习过程中,在中考题中既已体现。然而,在此处呈现,能够让学生知识复习更成体系,复习效果更佳!
最后,以流浪地球暗无天日的地下城与青山绿水的图片结尾,首尾呼应,以此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习大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流浪地球的“选择希望”,依次呈于屏上,这节课就宣告结束了!
听好课,学新知。汲人之长,补己之短!21世纪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不学习!不学习!不学习!
<我是余芳芳,硕士毕业于江苏省东南大学,化学专业,专注于中学化学教育。我的梦想是让孩子们会学化学,乐学化学,善用化学,以化学为支点,焕发孩子原始而强大的成长力。欢迎有共同梦想的小伙伴和我一起实现这个梦想!>
(我是日记星球598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30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130篇日更原创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