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宝庆名门】从中山大学到黄埔军校的长鄄马巨材

【宝庆名门】从中山大学到黄埔军校的长鄄马巨材

作者: 往事如风2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13:58 被阅读0次

马一鹰/文

首先,根据2016年05月04日“黄埔军校同学会网”转载《黄埔》杂志《黄埔军校教官》一文,可以了解: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黄埔军校 [1] 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云南讲武堂、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国共两党政治工作系统、苏联;除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还有其他地区的讲武堂、专科军事学校、各部队以及国内外大学等高等院校。从后来的发展看,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者,多任军校中的高级职务;出身保定军校者,大部属校级军官;出身云南等地讲武堂者,多为尉级军官。黄埔军校的教官是以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而召集和聘请的;1930年起在黄埔军校开设自然科学学科、数学、物理、电工常识、地理、密码通讯、防毒化学、航空、机械常识、有线电通信等;军校迁移南京办学后,外国语教育也纳入教学计划;成都时期,开设“学庸课”、外语、自然科学等。

马非百撰写的政审材料

然后,根据马非百 [2] 1968年11月9日给马巨材长女马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七〇医院主任医师)撰写的政审材料,可以知道:

1926年春,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教官成仿吾代表该部在广州中山大学公开招聘普通学教官。马非百被聘为普通学历史教官,马巨材被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教官,马非百是中校,马巨材是少校。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当年,孙中山创办的一文(中山大学)一武(黄埔军校)两所名校,人才是如何互动的。

【从中山大学到黄埔军校】

邝振翎:近代知名教育家、经济学学者。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江西省寻乌县留车镇黄羌村。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南昌光复、武昌起义、滦州起义,为辛亥革命功臣。十月革命胜利后,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大量发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译著和论著,成为国内最早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1921年初,与胡鄂公等人组建中国共产主义同志会,成为国内早期马列政党的创建者,也是中共的早期党员。一生致力于教育,先后在国立北京政法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担任重要教职。

许德珩: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江西德化。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回国,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代主任、秘书长。

袁振英:袁崇焕的后代。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广东东莞县温塘村。先后参加上海、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中作出过重要贡献。1921年8月前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1924年9月回国,在国立广东大学任哲学系教授。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后不久,时任中央军校办公厅主任的包惠僧奉邓演达命发来电报,邀袁振英北上武汉,担任中央军校第四、五期政治教官,讲授“帝国主义”、“群众心理”、“群众运动”等科;当时政治总教官为恽代英,在武汉军校同为政治教官的李达、沈雁冰、李汉俊等,都是袁振英在上海时的党内同志。

郑伯奇: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生于西安。1910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后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京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1926年回到广州,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和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钟天心: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广东五华。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于日内瓦国际研究院。回国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中华文化教育部主任,广东省党部特派员,台湾“考试院”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党务顾问。

马巨材

马巨材(马子任):又名马任,派名永式,号陆村。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湖南长鄄。1924年8月1日入读由孙中山六个月前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成为第一批学生,升入本科后,在化学系肄业;1926年春,被孙中山一年前创办的黄埔军校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两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当时一起共事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成仿吾、戴季陶、方鼎英、顾祝同、何应钦、李济深、马非百、毛泽覃、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等。

谢晋元: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1925年12月,从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毕业,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先入步兵科,后转政治科,是政治大队第三队学生;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钟贡勋: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湖南平江。192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黄埔军校特别党部秘书,四川省党部秘书、特派员兼组织科长,武汉卫戍司令部新闻检查所上校主任,重庆新闻检查处处长,军统局秘书、少将科长,军统东南特区少将区长,“国防部”保密局南京站长,台湾国安局情报局设计委员兼台湾警务处顾问,台湾国史馆特约撰修。

陈协中: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市魁堡村。毕业于中山大学。黄埔军校编纂股股员。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江西省参议会秘书长。

彭猗兰(女):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在安徽芜湖。1925年考入中山大学。从1926年10月下旬开始参与筹备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1926年11月1日,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正式成立,主席是邓演达,委员彭猗兰、郭沫若、李一氓、董必武、李汉俊、杨树松、包惠僧等15人。历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学员方队指导员、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等职。

黄埔军校旧址

【从黄埔军校到中山大学】

邵力子:清朝光绪八年(1882)出生于浙江绍兴,前清举人。1905年先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公学、复旦公学,毕业于南洋公学,1907年赴日本学新闻,和于右任在日本创办《神州日报》。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1926年11月任中山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三届常务委员、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

孙炳文: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总教官、广东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等职。

陈启修:1956年全国仅有的两名经济学一级教授之一。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于四川中江。191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同年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兼政治门研究所主任。1923年赴苏联和西欧考察。1925年归国后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历任广州黄埔军校教官与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国立中山大学法科科务主席兼经济学系主任、武汉《中央日报》总编辑、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中央干事会成员、第一至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四川财经学院临时院务工作委员会教务组组长等职。

戴季陶: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于四川广汉。1924年6月16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廖仲恺任党代表、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蒋介石任校长,构成三驾马车。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并决定建立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5月12日,任命张申府为第一批教官、政治部副主任、学生入学考试面试主考官。张申府是中共第一位黄埔教官,也是中共创建人之一、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编委之一,早年与陈独秀、李大钊来往甚密;在蒋介石的请求下举荐周恩来、周佛海、恽代英、赵世炎、高语罕、沈雁冰、欧阳继修等十五位共产党人进入黄埔。张申府于1924年6月19日离开黄埔,去国立广东大学任教。

邓演达:著名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生于广东惠阳。1924年1月参与黄埔军校筹建,被孙中山任命为试验委员;12月28日成为武汉中山大学的筹备委员。北伐战争后,先后担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等职。

萨本炎(萨孟武):中国政治学古典研究学派的宗师、台湾政治学研究的启蒙者。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于福建闽侯。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山大学政治系主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

朱谦之: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东方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于福建福州。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32-1951年,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

邓长虹:出生于广东惠阳淡水。18岁留学巴黎,26岁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山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授、陈济棠军部少将高参等。其父亲邓乃燕于晚清时期与廖仲恺、朱执信等一同加入同盟会。

中山大学旧址

【同时在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李敦化:著名硫酸专家,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一、二届人大代表和省三、四届政协常委。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于广东兴宁新陂镇家庄村。1912年7月被选送日本官费留学,就读于东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帝京第三高等学校,接着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攻读应用化学。1924年被孙中山聘为广东大学筹备处委员并任理科教授,讲授应用化学课程;同时,兼任黄埔军校教官,讲授火药兵器;后又兼任军器研究处研究员。

成仿吾: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琅塘镇。1924年任国立广东大学物理学教授兼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教官,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3月继续任教于广东大学,同时改任黄埔军校兵器处代处长,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刘少奇、孙炳文等许多共产党人,以及鲁迅等革命文化人士。

施复亮(施存统):中共最早的党员、领导人之一,参与过东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共产国际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中,对他担任团中央书记期间,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浙江金华。1926年9月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主讲政治经济学;同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初受党的派遣到武汉工作,先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政治总教官,后任政治部少将主任。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3]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3]

马非百(马元材):秦汉史名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毛泽东和郭沫若深受他的影响,曾多次引用观点和言论。派名永旦,号若村。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念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参与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工读互助团、国民杂志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北大书法研究会等系列实践活动。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罗元鲲、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庆熙(女)、刘千昂(女)、蔡麓森、蔡蓉峰、文七妹(女)、杨昌济、蔡元培、徐宝璜、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沈士远、胡适、邓中夏、罗章龙、杨人杞、易克嶷、张国焘、刘仁静、萧镇湘、梁漱溟、罗隆基、傅斯年、李济、赵元任、丁文江、董作宾、吴金鼎、郭宝钧、夏鼎、梁思永、冯友兰、陈寅恪、余嘉锡、吴晗、郭沫若、成仿吾、方鼎英、周恩来、邓颖超(女)、何香凝(女)、徐特立、林伯渠、刘峙、汤恩伯、程潜、陈立夫、陈果夫、邓拓、嵇文甫、萧楚女、冯玉祥、李德全(女)、郭春涛、邓翠英、邓飞黄、张敦讷、王同庆、陈伯君、顾毓琇、刘季洪、杜元载、朱家骅、陈垣、余嘉锡、章士钊、姚从吾、尹达、李文、袁朴、胡宗南、刘肖愚、胡寄聪、傅振伦、宋云彬、叶世昌等。自1926年起,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普通学历史教官(少校)、校本部政治教官(中校),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革命史教员,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中州通讯社主任兼总编辑,国立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干事,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河南省政府秘书,国立河南大学代理校长、历史系教授,苏鲁豫皖边区学院院长,国立北京大学秘书处秘书,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哲学组编辑等职。在黄埔军校期间,与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邓中夏联系密切;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州起义,许多革命者都在他的住所乔装参加巷战,其住所成为重要联络点,起义失败后,利用其身份掩护营救过邓拓、嵇文甫等许多共产党人。1943年进入中央训练团。1949年谢绝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台湾大学训导长、教务长、总务长三长任选”邀约。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前,曾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桑弘羊及其战时的经济政策》、《桑弘羊传》、《桑弘羊年谱订补》、《桑弘羊年谱》(有德文和日文译本)、《管子轻重篇新诠(套装上下册)》(郭沫若曾引用100多条)、《秦始皇帝集传》(《秦始皇帝传》出版后被誉为司马迁“史记”马骕“绎史”后之巨著,称“三马三史”)、《秦史纲要》、《秦集史(全二册)》、《秦汉经济史料》、《西汉时代的吏治》、《盐铁论集注长编》(《盐铁论简注》)、《诗 · 桃夭新证》(手稿)、《秦书》未完稿等。马非百治学领域广泛,建树颇多,特别是在秦汉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突出的贡献。他的治学思想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洗礼,从而使其历史研究能够在资料翔实、考辨精湛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较之前人研究更加深入。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毛泽东多次和他一起探讨秦始皇和秦史,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而不非秦” 。其博大精深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3]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庆名门】从中山大学到黄埔军校的长鄄马巨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mk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