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读书时代(三十年马拉松阅读模式)

我的读书时代(三十年马拉松阅读模式)

作者: 泡泡裟 | 来源:发表于2021-07-20 16:06 被阅读0次

参加工作后,我的生活、事业一起被推上了快车道,繁忙工作的同时,继续再教育,学历提升,恋爱、成家,养育孩子等等诸多内容陆续展开,加之我那众多的五花八门的业余爱好,让我在阅读方面有了新的特点。

这个阶段说起来比较漫长,差不多是20岁以后的将近30年。因为生活和工作内容太多,阅读成了比较奢侈的事情。

有别于之前大量和集中阅读方式,我的阅读习惯也有了一些新的改变。读书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比如恋爱阶段,我迷上了爱情小说,特别是琼瑶的作品。

记得我第一次读琼瑶的《彩霞满天》,醉心于甜蜜又浪漫的文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当时能找到的琼瑶作品,全部读了一遍。我对爱情的理解和憧憬,可能受此影响比较大。

蜜月期一过,爱情的热度锐减,琼瑶小说也成了过眼云烟。那以后,三毛又成了我新的偶像。有真实性的游记散文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小说。

之后我曾愚蠢地将我的一整套十多本三毛作品,送给一位患了绝症住院的同事,一厢情愿地认为,读三毛的书,能给人以快乐,或许可以帮助同事暂时忘记病痛。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幼稚。

很多名人传记、自传开始吸引我的注意力。因工作需要,对一些与工作专业有关的书籍也开始有了兴趣。但读书的时间、效率明显不如学生时代。

期间的很多时候,还有暂停文学类书籍阅读的情况。之前最爱进的书店,在那些年,常常过门而不入。

有了孩子之后,就更像是忘记了自己,买书读书都得选有可能的时机才出手。

但还是幸运地发现了好多位自己喜欢的作家。比如王小波,尤其喜欢他的杂文随笔文集《爱你就像爱自己》、《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甚至超过了他的许多小说作品。

记得陪女儿备战考研的时候,住在考场附近的酒店,女儿紧张的复习功课,我如同得到了一个难得的读书机会,尽情地享受了好几天王小波的作品。

我还一度迷上了高阳的历史小说,《慈禧全传》六卷八册,其实我感兴趣的倒不是历史事人物和事件,而是作者的文笔。当时推荐这套书给我的哥哥,看我读的入迷,非常大方地要将这套书送给我,我居然不忍心夺人所爱,读完后就完璧归赵了。

现在想起来都有些鄙视自己,干嘛跟自家人还这样客气,说白了,也是以前养成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借书习惯使然。读这套书期间,有一次去北京出差,同事问我想去哪里玩,我说只想去圆明园看看,同事笑话我说,“一堆破石头,有啥看啊!”

我还喜欢陈丹青老师的文字,那时候我不知道之后自己会学画画。并因为陈丹青老师的介绍,知道了木心先生,立刻就喜欢上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及其独特的风格。

这一阶段的阅读我更注重实用性,多年的读书经历,让我对书本有着特殊的感情,心情不好,遇到问题想不清楚的时候,我会主动选择相关的书籍,找答案,给自己打气。

记得我学车考驾照之前,为了克服对驾驶汽车的心理恐惧,特意找了韩寒写当赛车手的作品来读,以增强自己对速度的兴趣。当然了,读的再热闹,我依然还是一直不敢上路。

后来当我想进一步了解人性,认清自己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选择心理学专业的书去读。还有政治经济类、管理类的书籍,缺什么补什么,读啥书基本看需要。但小说类纯文学的书,反倒读的比之前少了。

只是有意识地选择了些大部头来读,比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读的吃力又震撼,最深的体会是,果然人生孤独且漫长。书中那个每天做手工小金鱼儿的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说没有影响到我后来的一些做手工的爱好。

这一阶段,读书已不再局限于手捧一本纸介质的实体书,电纸书、网络电子版的书、手机读书App陆续上场,我先后有了自己的汉王电、kindle电纸书,还有好几个手机阅读软件,找资源阅读似乎都方便了许多。

我的体会是,读书在许多方面帮助陪伴了我,帮助我启发心智,理清思路,开拓眼界,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时代(三十年马拉松阅读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oh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