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并不太明白,《肖申克救赎》长期霸占各类电影榜单影视头名地位的原因。影片被各类评论挂上的标签,譬如“励志”、“人生”,也不知从何谈起。上学时慕名来看,现在也只隐约记得瑞德的“体制化人生”和安迪的“圣经里的锤子”以及“500英尺的排污管”。越个狱能提升到这个高度,着实是个大困惑。
但最近突然有一个想法,隐约感觉能够解释上面的疑问——如果肖申克监狱映射的是每个人操蛋的人生和生活,是不是安迪的突破才会被那么多观众所共鸣?带着疑问又重温了一遍经典影片。竟与看之前的设想默默匹配,不禁慨叹,冥冥中自有深意。
把婚姻比作围城,钱钟书先生的妙论至今仍为现代人之津津乐道。不仅仅是婚姻,放大范围之到所有人的生活,所有不满足于自己现状的人的生活,这条原则都长期适用。而把这种“一心想要跳出去,从不想再回来”的绝望,描述成高墙耸立的监狱,虽然第一直觉是过于严重,但细细品味又何其精准而未尝不可。
片中ANDY对RED说,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希望。这句话几乎激怒了RED。入狱30年的RED曾经或许也有过希望。每隔十年,他认真的背诵好面向监狱保释委员会的说辞,希望这套“诚恳”的悔改书,能够成为走出监狱的钥匙,他的希望就在高墙外的自由。但十年又十年,伪装的不仅仅是Red,可能还要包括道貌岸然的委员会,他们如同监狱的围墙一样没有漏洞,让希望一点点消磨,直至变为自己都不相信的幻影,除了折磨心性,别无他用。
但ANDY不同。他是无罪的。这可能也是一切坚定信心的来源。“我不属于这里”的信念如此坚定,以至于从入狱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走出高墙,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他争取外出,替狱友争取福利,帮狱警报税,给狱长做假账,还争取到了资金丰富图书馆,给整个监狱放音乐,帮狱友们补习功课获取学历。所有的举措除了讨好特定的人群赢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外,可能也都是andy不满足于漫长牢狱生涯的沉默消耗,给自己创造改变的可能。与此同时,他一刻不停的在夜间,用那把“也需要600年才能挖出监狱”的“鹤嘴锤”,一块块枣通了通向自由世界的孔洞。
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如red般认为需要六百年的人也没有这个决心),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精神确实更珍贵的。找到唱片的那一刻,andy不可能不知道放给所有人听的代价,也肯定明白,这个代价并不一定赢得相应的回报,但那一刻,一定是灵动的精神战胜了现实,虽然冲动,但够热血。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用回报衡量。在这一点,就如同近期《恶毒梁欢秀》里猛烈抨击的犬儒主义,凡事计算成本与代价,就失去了真正精神胜利的根基。
andy当然也有妥协。除了不可挑战的底线(被鸡奸),在肖申克这样的环境下,他帮助狱警逃税,帮狱长洗钱,无一不违背他做银行家的原则。但这个职业,恐怕早已在走进牢狱的那一刻,被andy彻底放弃了,因此也就算不上什么行业准则了。至于法律层面,单看检察长和狱长丑恶的嘴脸,恐怕andy也早已不抱什么期望了。在自由面前,除了不背叛自己,一切似乎都可以妥协。
Andy的高尚,不仅仅是凭借个人努力,争取并获得了自由,还在于在对待朋友Red,给他希望的同时,打破了他身上的“体制化枷锁”。Red最终没有像老布一般,不适应外面的生活而最终走上绝路,完全是靠着对andy的信任和真实的感召。
抱有希望并为之努力,坚守原则而不失妥协。
为拜托牢狱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