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为不正、偏邪、邪曲义,“无邪”即“无不正”。正,有正常、正义、中正、诚正等义。《论语集解》引东汉包咸语释“思无邪”为“归于正”。 朱熹《集注》说:
“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诗》三百篇所抒发的情感欲望各种各样,但都属于人欲之常,合乎人道之正。注意,《诗》三百是经过夫子选择的,没有非正常、思有邪的诗篇。
或将无邪理解为清静,有偏差也。不仅诗经,清静二字,用于任何儒经,用于性与天道,都不恰当。诚者,天之道也,天道至诚无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之道虽有清静的一面,但不以清静为最,而是以阳刚健动、自强不息为主。主乾还是主坤,主敬还是主静,是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所在。2019-1-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