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具备诠释能力的阅读,规则就在克服这些障碍。我们可以期望一个好作者尽可能穿过语言所无法避免形成的障碍,和我们接触,但是我们不能期望只由他一个人来做这样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半途就跟他相会,身为读者,我们应该从我们这一边来努力打通障碍。——《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其实和口语沟通是一样的,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作者通过一本书向读者传达他的思想和观点,读者通过阅读来接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平时的用语习惯的差异,会导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语言形成的障碍。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有可能会读不懂作者的意思。
如果无法跨越这个障碍,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写书的意图。
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一本书的要点,就必须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我们通过对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四个规则的阐述来找到答案。
规则一: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关键字或关键词是作者观点的语言表达,所以找出书中的关键字词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
本书中,作者提供了几个找关键词的方法:
(1)作者特意强调的词,比如一些字体不同的词、加了括号或者加粗加黑的词;
(2)书中的涉及到某一知识领域的专用名词;
(3)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关键词。
关键词找到以后一定要把它们圈出来,并且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诠释它们的含义。
相信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会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词义,那怎么办呢?
之前我的方法是停下来去百度搜索,但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行为会中断阅读,查完以后我们又要调整状态重新集中专注力。
实际上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些我们暂时不能理解的关键词在后面都会有起承转合的内容作为解释。
所以,遇到暂时理解不了的关键词,跳过去继续阅读,读着读着我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若还是不能理解,结束一阶段的阅读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即可。
规则二: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主要主旨。
最重要的句子也就是关键句。一本书中真正的关键句只有几句,但是我们需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哪些是关键句,那些不是关键句。
找出关键句有这样几个方法:
(1)当你读着感到特别吃力的句子时,就是关键句;
(2)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的判断的就是关键句,特别是作者批评别人的作品时,他会加入自己的论点作为支撑;
(3)有些作者会在关键句下划线,或者用不同的印刷字体将关键句凸显出来;
(4)某些书会将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写在前面;
(5)通过关键词去找关键句,一般关键词会引导你看到值得注意的句子。
找到关键句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到主旨。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复述这些关键句。如果你能准确地说出来这些句子的含义,那就说明你真正懂了作者的意思。
除了复述外,作者还提到一种测验是否了解句中主旨的方法:你能否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举例说明主旨表达的意思。
规则三: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所谓论述,即为了证明主旨的内容。
论述可能是一段话,也有可能散落在不同的段落当中。
有的书里的论述会整段出现,但有的书里的论述段落会比较分散,这时候就需要通读全文,筛选重要句子组合成主旨句。
规则四:思考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在找出主旨后,我们就要思考,作者的观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于作者的观点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因为一本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通过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我们基本就能够透视一本书,掌握作者的观点、意图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足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阅读过程既要看到作者观点有用的一面,也要思考这些观点是否有不足之处?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作为读者是否需要全盘接受?
带着这种主动的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往往收获更大。
明天接着学习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