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务升级
3.1与其听人们说什么,不如看他们怎么花时间
我们现在来认识第二只黑天鹅。
刚才那部分我们讲到时间的变化。
因为时间稀缺,我们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变成了对时间的选择。
有人问心理医生李子勋:“我女儿今年2岁,她爸爸经常出差,回来的时候想抱女儿,女儿会说不要爸爸。请问发生这种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儿?”
李子勋回答:“干嘛要教育孩子,这是这个父亲应该承受的。”这位父亲把99%的时间给了工作,只留1%的时间给女儿,就必须要承担这种时间分配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也是在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他更愿意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而不是一个父亲。
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我们塑造自己的方式。
世间的角色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角色。你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吃喝玩乐而不是学习上,那么你就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我从来抽不出时间运动,是因为我根本就是个短视又不在乎健康的人。
我们花掉的每一分钟,都是由我们的本质和信仰做基础的。与其听人们说什么,不如看他们怎么花时间。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太多。每一件美好的东西都在向我们要时间。
时间是新的战场。所有的行业都在里面征战,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时间是新的货币。而且没有滥发钞票的央行,你买了这个就买不了那个。
我这不是在说心灵鸡汤,我这是在说真实的商业环境。
商业和它面对的用户,从来是一个彼此塑造的过程。
我们现在面对的用户,是时间枯竭的用户,就算你能生产,就算你质量好,就算你价格低,或者你压根就免费,又怎样?你的用户没有时间。面对这种有钱,有意愿,也认可你,就是没时间的用户,你可咋整?
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
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这是未来商业的两个流派。
3.2成瘾设计
成瘾性设计。这是第一大流派。
这是拉斯维加斯最著名的赌场。
在赌场里,你看不到窗户,也看不到时钟,没有任何信号会提醒你时间不早了。赌场会不断往里面送氧气,让氧含量达到30%甚至更高,让你永远精神抖擞地在里面赌。在你输到一定的钱,或者到一定的时间之后,会给你主动提供免费的饮料食品。进赌场必须拿钱换筹码,这样你心理上的损失感会很小。
运用这派思路的人可不仅仅是赌场,政府也在研究这件事。研究公共政策的人,在反复琢磨一个词,叫Nudge,助推。从一个小便池的设计,到自助餐厅里食物摆放的位置,和一个表格的设计。共同的特征,就是不在不强迫你的情况下,影响你的行为。
还有一派人马,就是游戏设计者。他们在让你上瘾方面,是绝顶高手。全世界人仅仅在《魔兽世界》里的时间就是593万年。世人每周花在游戏上时间超32亿小时。
任天堂前掌门人山内溥提倡的游戏四原则:收集,育成,追加,交换。这是比较早的对游戏成瘾原理的抽象总结。
随后就多了。
我国的著名创业者史玉柱也提出了四个词:荣耀、目标、互动、惊喜。
游戏业大佬莉莉丝的老板王信文给了我一张单子,说你看,这都是我们玩的:利益邀请,邪恶元素,暧昧关系,成就动力、随机奖励、即时反馈、勋章系统、荣誉捆绑、悬念设置、胜率控制、任务社群、独特标识、声音设计。
就拿随机奖励来说吧。奖励是不一定的。当你的大脑发现不了规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很刺激。然后就一遍遍地触发行为。
比如,你发了一条朋友圈,那会有多少人点赞呢?多少人回复呢?那个谁,就是那个谁会不会看到呢?他还没看到,会不会正在洗澡?洗澡之后就会看到?洗完澡会不会来?为什么只点赞没有发评论,到底什么意思?
在《万维钢·精英日课》这个专栏里,我看到有个用户讲了这样一段话,说: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
嗯,不一定,就是这个不一定,会让人像一只做实验的猴子一样,每天150多次,点亮手机屏幕。
恭喜你,你上瘾了。
现在,研究这门学问的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行为设计学。这个学问,已经有了深厚的学术积累。
还要考虑到以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当人工智能已经分析了你的全部大数据,知道你什么时候最听得进去话,什么时候意志最薄弱,跟你说什么之后你会很轻易地答应任何事,你在听到什么之后会恐惧地病急乱投医。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只是轻轻地说出一个建议……你会听从的。
自由意志存在吗?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这套技术现在就已经在使用。最大化你在这个设备、这个应用、这个产品上的时间。
这么个搞法是不是太狠了?
比如今日头条,每个月为1.5亿用户提供服务,每天有7000万人话76分钟在上面看新闻。
有人说,今日头条就是在制造毒品。用技术让人深陷在那些很低俗的内容之中。
张一鸣说,我们不是个媒体公司。因为我们不创造内容,我们不发表观点。为什么呢?因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难讲。多数精英认为自己所坚持的就是对的。然而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无法认清现实。言下之意,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让你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事实而已。如果你觉得丑恶或者低俗,那就是世界本来的真相。这是张一鸣对自己的辩护。
其实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他说:我们不想阻止用户分享意见,也不想成为真理的仲裁者。我们认真地造高速飞机。我们不是航空公司。
请注意,技术没有正邪之分。技术只是人性的放大。
你看到的低俗,那只不过是人性的一部分。
如果技术、商业,把我们的人性中那些丑恶的东西全部发掘出来,它也没有助长什么丑恶,它只是让我们看到它而已。
3.3优化时间
然而,这只是硬币的一个侧面,拖住用户的时间。但还有另一个侧面,叫优化他的时间。
技术没有价值观,但技术可以实现一个价值观。这个世界其实道理不是一边说了就算的,有无数种对立的价值,在我们的人生中都会起作用。就像我们每个人同时沐浴在父爱和母爱的恩宠之中。就像我们的价值观中同时有自由派和保守派。就像我们的天性中,既要追逐舒适,又想追逐刺激。
所以,在刚才我们说的成瘾性设计在谋夺你的时间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商业价值,我坚信它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那就是给你有价值的东西。这句话的价值会放得越来越大。
就像很多媒体在追逐用户,要看什么?小鲜肉,要看歌舞跨年,我给你,有啊。但是,在这儿我特别得表扬我们今年的合作者深圳卫视,他们就做的叫“有志者,跟我来”,这么一个定位,他们就是为创业者服务的,我干了十年电视行业,我知道提出这样的定位有多大的勇气,因为他选择不再迎合任何人,我选择一个价值,我去提倡,有志者,可以跟我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我们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本来做出的规划,是说我做到第五年的时候,会有省级卫视会直播我们的演讲,但是第二年我们就做到了,因为总有一些人会看向公众自以为是的需求的反方向,叫“价值”。商业在这个侧面上一定大有可为。我们把这个方向称之为叫“更有价值的服务”
商业在这个侧面上一定大有可为。我把这个方向称之为——更好的服务。
什么是服务?
我的理解。最好的服务,不是满足你的需求,而是带你去你不知道的地方。知道,还是不知道,这是人生的一个天大难题。
有一句鸡汤是这么说的: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
这句话多么的正确。但是你转念一想,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扪心自问,午夜梦回的时候,你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那个答案是不一定的,你不知道你知道什么,你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种状况其实在我们的脑子里一片混沌。
我其实特别希望别人告诉我,有什么我应该要,但是我还不知道的。
有人问过我,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你会做什么?
我说,我每天吃饱喝足,找一个团队,每天替我去世界上搜集最好的老师,用最有趣的方式,给我讲最好的课程。每天中午,我睡醒午觉之后,一个葛优躺,坐在那里,让他们讲给我听。每天讲一个话题,破我心中的一个迷雾。如果我家房子够大,我会在身边再放几把椅子,请朋友来听。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卖票。
有一次,我把这个梦想讲给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听。她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得到”APP吗?
总有那么一种人,或者说,每个人的灵魂中总有那么一部分,对自己想要什么,持不确定的态度。对自己还不知道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不满意自己的未来就是过去的延长线。他需要更多的人告诉他,什么更美好,什么更神奇。
还记得这个人吧?
乔布斯已经走了5年了。但是我们至今追忆他。
他那么粗暴地对待我们。他居然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我下面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不爱听。我们像怀念父亲一样怀念乔布斯。他不骄纵我们的欲望,他如山一样高大,他看一眼远方,然后看一眼我们说,孩子,这个好。你得要这个。
有一次,我和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一起开会。我私下跟他交头接耳。
我说,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甚至他们没说出来,你就猜到了。这叫母爱算法。在中国这个市场,没人比你做得更好了。但是好在这个市场上还有一种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也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我讲的服务。给人们他还不知道的好东西。这就是接下来的消费升级。这就是我预判的下一个阶段的创业机会。
3.4 2017年,一拨新的机会正在爆发
过去30年多年的市场经济,让中国人见识了一次神奇的从匮乏到丰裕的跨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不够多,只是不够好,只是太贵。所以,企业只要拼命生产,拼命提升质量,拼命降价,就有竞争力。所以价格战总是管用的。
但是,在一个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世界里创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钱,你可以买一千平米的别墅。但是你找不到一家放心的软装配饰服务公司。
有钱,你愿意支付高额的价格,父母住院不排队高档病房顶级专家。对不起没有这样的服务。
有钱,你想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可信赖的育婴嫂。价格贵一点也可以。但是中介机构只会跟你说,价格不满意还可以谈。人也可以随便挑随便换。但是我们没办法保证你能满意。
有钱,你想为自己刚刚上学的孩子找一个家庭教师。能接送上下学,能陪着做功课。能成为孩子很多烦恼的倾诉者。有一位朋友去中介机构找。中介说,这么好的,这个真没有。
所以,前不久我力劝我的一个朋友创业,做中国最好的家政公司。211大学学生。起薪一万。培训一年,上工两年。要么提升做培训师,要么赔偿你钱你改行。育婴护士,8小时一班,三班倒,标准服务。员工有自己的宿舍,自己的培训,自己的社交,自己的企业文化,自己的晋升管道。
这样的创业机会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你别卖健身卡给我,你能盯着我帮我把肥减了吗?你别卖衣服给我,你就帮我搭配好了不行吗?不要再让我定制什么西装,什么细到钮扣上的线的颜色,我一个直男癌,我懂什么选择?你直接给我一年四季配好了不就完了吗?我愿意花钱。
所有这些服务的升级,用粗暴的态度,无视我需求的态度,直接给我一个结果的服务,这就是我要的。不要问我的意见。我的世界太狭窄,我愿意为拓宽我的视野买单。
你不觉得我们生活中太缺少这样的朋友吗?
每次一说去吃饭。自以为很随和的人会说,随便,你定。
呸。
广受欢迎的人会说,有一家,包你好吃,来听我的。
有一次,我约朋友吃饭。问和菜头去哪儿。他说了很简单的几句话:1.某潮汕牛肉火锅。2.我吃过十家,这家最好。3.严格按照商家提供的时间涮肉,说四秒绝对不要五秒。4.调料只许用酱油加点辣椒圈,绝对禁止用麻酱。完了。爱死他了。我愿意为这样的粗暴态度付费。
所有这样的服务,背后的精神就是七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
在这样的服务领域,会出现不一样的创业企业——
他们不会以低价来诱惑市场,因此可以轻松盈利。
他们提供你原来用钱也买不到的东西,所以营销难题也迎刃而解。
他们不见得很有规模,但是一旦形成壁垒,就坚不可摧。
他们不相信什么认知盈余共享经济。不赚钱让人分享就是耍流氓。
专业人员在专业分工中提供专业服务,其中的佼佼者应该收获有尊严的收入。
他们是网红。是下一代电商的人格入口和知识入口。
2017年,你等着瞧。
3.5所有产业都必须向服务业演进
还是得拿我们自己干的事来举例子。
为什么我从2016年上半年就开始四处鼓吹内容付费?为什么年中就开始推出“得到”APP里的订阅产品?在内容领域,其实就是上述思路的实践。
我知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机会。
我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什么内容付费。为优质内容付费,教育业和出版业,难道不一直是这样吗?几千年之久的行业一直在坚持付费啊。只有一百年历史的大众传媒业,搞出了免费模式,难道它倒是永恒真理了?
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知识过去不是服务,它只有一系列的产品。
出版业在卖书,这是卖产品,不是服务。
传媒业只关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因为它卖的是广告时间,卖的对象是广告主。不是服务。
教育业最像服务业,但是对不起,它更像是一种管束体制。要不然,大学怎么胆敢用上课点名的方法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
所以,我们想,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质的、可持续的、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这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跑道。
很多人问我,“得到”APP的灵感来自哪里?
我说,O2O啊。今年已经没人敢说这个词了。O2O给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景观——
每个人被互联网赋能成为一个君王。
如果滴滴是他的御马监,如果美团饿了么是御膳房,那为什么不能有个翰林院呢?全国各个领域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已经聚齐。你要吟诗作赋还是要听听圣贤经典?随你,钱是君王出,学问是先生大,姿态是老师谦恭,但这笔生意的基础是你不懂。
这就是服务。
好吧。赶紧,君王的朝廷里也容不下太多的臣子。六部九卿太医院都还空着呢。创业者抓紧。
互联网让所有的产业都必须向服务业演进。在人和世界之间,过去的商业离人更远一点,离产品更近一点。现在我们拥有了一种可能。往人那头儿,往具体的需求那边儿,往可交付的解决方案那个方向再靠近一点。
比如说,我们今天的赞助商vivo手机。我跟他们聊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别人都在生产手机,他们就在琢磨着,怎么能把手机转化为一种服务。比如他们就觉得,如果你还认为它是手机的话,你就应该做通话功能,但是如果你认为它是服务的话,那可能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摄像头上。对,这就是一种从产品到服务的思维的转化。
再举个例子,有一家云南菜餐厅叫云海肴。
过去,他们把云南的那些尊贵的高级蘑菇放在店堂里去卖。今年,他们只做了一个变化,告诉用户,你们想买云南的蘑菇吗?我可以替你去买。这么大量,价格更便宜,我也比你自己去买更会挑货,我也更会运输冷藏。要不要一起?
结果,销量提升了20倍。
核心不就是从销售转换成服务吗?和用户对话的方式不就是从——你要什么,我有——这六个字,变成了另外六个字——你不用懂,我来——吗?
3.6每个行业都在等待乔布斯
这是一波大机会,但是不容易看得见。
因为市场给你一个假象,就是所有的需求都已经被满足。身在北京的人知道,北京周边多少度假村?可是,北京人扪心自问,有一家你满意的吗?但是你怎么不满意,你不知道啊。没人给你,你看不出来啊,所以市场的机会好像在饱和,新的机会没有人能够定义出来,我们在等待每一个行业的“乔布斯”。
小米手环的创始人黄汪,他讲,在没有乔布斯的时代,我们只好微光前行。缺了这样的定义者,对,这个行业非常难。这波机会的本质,是靠父爱算法。告诉用户,放下你手里的烂东西,我告诉你一个好东西,跟我来。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记取Twitt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讲的一句话,他说:我们给大家提供了垃圾食品,他们吃了,我们就想,人们需要的果然是垃圾食品。
不要信那个邪。
这正是这波服务业机会最有意思的地方。不管看起来有多拥挤,永远有无尽的上升空间。
当然,这波机会里,还有一个残酷的竞争者。
这场战斗,我们其实没有把握能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