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突出的亲子教育问题,我也常会想到母亲在我成长中的影响。
我的第一个良师是母亲。她言传身教的小课堂一直润物细无声的向我输出了营养的干货。
我不记得母亲刻意拿什么模式教育我。只是她日常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就让我耳濡目染的学到了有益身心的知识。
我记得小时候,偶尔家里面粉不够了。母亲跟邻居家借面粉。借时是一平碗,还时一定是满满的一碗。类似的情况也在别的事情方面表现出来。母亲并没有专门就这个方面说什么,可我却学到了朴素的滴水涌泉报的教导。同时,母亲送人东西,总是挑相对最好的。自己做的面点,像是模样不好,有点瑕疵,母亲从不给人。老是拣选她满意的给别人送去。到了今天,母亲离开那么久,她为人处世的方式一直活在我的接人待物里。自然而然的。对此,我很感谢母亲。她的不言之教塑造了我一生的行路模样。
母亲是父亲家族公认的,值得敬重和爱戴的人。
有一年,陪大病愈后的父亲回父母亲共同的故乡。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通过我的堂叔,堂姑们了解了父母亲不曾给我提起的事情。
我的一位堂叔说,父母结婚时,他和我的另外一位叔叔还小。他的母亲去逝早,他很小就由家族里长辈们照应。那时候没有分家,人多。就这个拉一下,那个帮一把的。后来大家庭分家,他就像个孤儿。母亲嫁过来,可怜他。就把两个叔叔带到自己身边照顾。父亲当时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奶奶,爷爷,母亲除了照顾老人,还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俩。晚上他们就跟母亲同住。一直到父母离开家乡。堂叔说父母供他上学,自从父母离开后,他就再也没有接着读书了。说到此,堂叔声音哽咽,红了眼睛。
我知道父母背井离乡的那段时光,过得有多不容易。在成份论的年代,父母不是讨生活,远走他乡,只是为了避难生存下来。
在那样的背景里,堂叔再次成了失去护佑的孩子。
另外一件事情堂叔说,他已经结婚了。同样受成份所迫,他做了别人贫农家的上门女婿。经常受到岳父母的冷言冷语和不善待。有一年父母回到老家,听亲戚们谈及此事。和父亲商量后就带上礼去到了堂叔家。母亲有礼有节的拜访了对方。最后就直言不讳的要求对方不能苛待堂叔,堂叔是自己养大的,他有人管,不会任人欺负的。
事情结果就从此得到了改善。堂叔在描述间我的头脑就画面感的设身处地去感受母亲的直言担当跟果敢,也感受到堂叔由衷的感动和满足。
和从不曾打交道的长辈们的短暂相处,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了我的母亲,对于我而言是珍贵的经历。
在堂姑们的口中,出身世代官宦人家的大小姐的母亲,是一个没有架子,知书达礼的人。上孝敬长辈,下爱戴家族里的众兄弟姊妹。不分远近,不论直系表亲。一视同人,爱护有加。
他们口中的母亲,和生活在我身边的母亲是一个人。做着一样的事。母亲善待他人,公正,乐于助人,是她随时随地的标签。
她用她朴实无华的一生,感动了他人,也温暖了别人,影响了孩子。
母亲葬礼上,一个众人眼里弱智的人,扑倒在地哇哇大哭。多少年我也忘不了那一幕。被人们视为傻子的女人,经常被母亲照顾到。给她衣服,吃得东西。事实证明她是知道好歹的。这也让我始终学习父母亲,同情弱小,帮助需要帮助的,不求回报的,随缘而尽心尽力。
一个孩子有个好母亲是切切实实的幸运。她不但孕育了孩子的身体,提供营养基础。更重要的是她从生命一开始就播种下了善良的,正念的种子。无论经历怎样不测的人世风云,心中有了这颗种子,它自然会开出如是的花,结出如是的果。
鉴于此,未来的妈妈和准妈妈以及深为亲子关系苦恼的妈妈们,做好自己的人,就是最实用的亲子教课书,试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