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吗?
“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会尊敬你的”,这是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说是李玫瑾教授的观点。
我们来看看这个观点的问题,首先,尊敬一个人就非要怕一个人吗?
尊敬父母怕父母,尊敬长辈怕长辈,尊敬老师怕老师,尊敬领导怕领导,尊敬谁就得怕谁,能怕得过来吗?
其次,为什么要孩子怕你才尊敬你呢?难道不是因为你值得孩子尊敬吗?
二、害怕和畏惧的区别是什么?
这篇文章还有这样的观点:8岁之前,对孩子适当行使惩戒教育,甚至打几下都是可以的,让其有敬畏心,遵守规则,也避免了“玻璃心”,这就是“斗勇”,此时孩子小,适应快,也不会记仇。
我实在不能同意这些观点,孩子可以怕你,这个怕不是害怕会受到身体上的痛苦(挨打)或者是精神上的痛苦(责骂)。
而是害怕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会让你失望和伤心,他希望得到你的认可和信任,他是为这个害怕。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教好的家庭,孩子犯了错了回到家里,父母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孩子自己就会去承认错误,去改正错误。
这种害怕绝对不是畏惧,这种害怕是有正确的是非观的,知道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害怕失去你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在行为上对自己有约束。
畏惧却是对心志的残害和控制,心里有深深的恐惧感,会产生错误的逻辑思维,犯了错都不敢承认,只怕受到惩罚和伤害。
就算正确的事情,也不敢轻易去尝试,只怕万一做错了,受到惩罚怎么办?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干脆不做好了,不做不错嘛,没做错就不用受到惩罚和伤害了。
三、怎样才是真正的尊敬?
如果一个孩子对你有畏惧之心,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尊敬你。
尊敬是他对你的行为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敬爱、崇拜、欣赏、认同等等,然后不自觉地想要接近你,效仿你,学习你,想要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这就是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亲身示范和引导,才能让孩子看到、听到、想到和学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要弄清楚主体,让孩子尊敬的主体是你,你做了什么,才让孩子喜欢你、尊敬你、追随你,而不是孩子怕了你,才来尊敬你。
四、让孩子畏惧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你以家长的身份和权威,打击他、责骂他、逼迫他、强制他,让他从身体到心灵上感受到痛苦,让他从心底里害怕和畏惧你。
人有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为了不再受到伤害,他可能会乖乖地听你的话。
这时他不是因为竖立了正确的事非观念而听话,却是避免自己不再受到惩罚和伤害而勉强自己听话。
可是他的内心不可能尊敬你,更不可能靠近你,没有人会尊敬和靠近给自己带来痛苦和伤害的人,他只想远离你,离得越远越好。
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他内心也许并不快乐,再多的物质也填补不了他空缺的内心。
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他一辈活在你的阴影下,他一辈子心里都是空的,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真爱。
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最亲最爱的人带给他的痛苦和伤害远远多于开心和快乐。
他可能没有自我,严重自卑没有自信,与人相处小心翼翼,做事没有主见畏首畏尾,在社会上也得不到认可,痛苦又纠结地活着,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他也有可能会憎恨你,不再相信爱相信美好,但又认同了你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他将来就成长为一个叛逆的,甚至是反社会的人。
五、尊敬是建立在自身行为之上的!
综上所述,我真的无法认同“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这个观点,相反,我觉得尊敬是建立在自身行为之上的。
主体要明确,孩子尊敬你,首先是因为你自己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你是真的值得孩子尊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