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笔无声泪已声,声声杜甫几多情。后人绝叹君风美,诗圣禅魂苦难生。
杜甫的一生,是迁徙的一生,是贫穷的一生。是融合在山水、诗词中的一幅水墨画。
他的诗作着重于将生活中的点滴,用具象的表现手法,去触动意象的产生。使诗境由小变大,用沧海一粟去阐释浩涌的微小,用蚂蚁的微弱去参悟泰山的轻重 。完成了“诗情” 至“诗禅”的转换。
这种表现手法看似没有豪放 派的排伟壮阔,但这种表现手法正合了佛法玄机的“四大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阐释了“色”与“空”的内在关系。
“色”是指一切事物。“空”是指事物的性质。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 、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杜甫不是佛学家,那么他的诗风是如何正合了 法玄机?
诗词艺术是一门综合类巅峰文化,涉及了音乐、美术、哲学、心理、地理、历史、天文、禅学、政治等领域。
自古一个真正的诗者,必定是一个饱学之士,其精神面貌一定是积极向上,其道德品德一定是高尚无私,其胸怀必定是天人合一!
但具备了这些必备的底蕴,不一定就能赋诗与“诗禅”。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杜甫不但具备了必备的底蕴,同时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加磨练了他的情感,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使他的作品更加的敏锐,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非凡“灵性”、“品性”。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刻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 忆当时的情景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
此间杜甫生活相对稳定,诗风也只仅仅趋向于诗情画意、流于中肯的大流。但也有佳句,一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充分表达了作者胸怀大志,鸿鹄千里的信心。
开元二十五年落第后,游齐赵时,杜甫用《登衮州城楼》表达了生不逢时之感,“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峭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期间诗意尚未突破自我,小我意识依然阻碍着“诗禅”的产生 。
杜甫辗转洛阳、华州、秦州、同谷等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此时所作,生活的流离逐渐磨练着诗人,同时诗风已经突破小我,“诗禅”犹见与现实主义写法,“翠柏苦犹食,晨露高可餐”的诗句,已经渗透出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触动意象的产生。已经逐步完成了诗情至诗禅的转变。
安史之乱后于唐开元二年,杜甫流亡到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多年,写下了多首诗篇。
期间生活已经贫困交加,一首《王录事许修草堂不到聊小诘》, 证明了杜甫当时的困境:“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此时的杜甫,在贫困的底线中,感受着人情冷暖,感悟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 大我世界,已经将自己融化于”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的无我境界。尤其在晚年用一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恢弘的气势写照出“诗者无悔” 的壮阔胸怀,化一切的苦难为草木一秋,所有的荣辱只不过是激流里的一朵浪花,阐释了诗禅的“天人合一”。
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去热爱万物,合了“色”的 包容与“空”的品性,证明了“诗” “色”与“空”的图腾!
如何理解诗禅的题外话对杜甫诗篇的理解,在于个人 自身的感悟与修养。
社会背景的不同,文化教育的不同,每个人处于环境、遭遇的不同等,都能造成对同一首诗理解的不同也许这些也是诗的魅力吧。
对杜甫的感悟,是生命的感悟,诗不但是文字,更是语言,诗来源于生活,对杜甫的感悟就如博士对“佛”的感悟,与农村老太太对“佛”的感悟一样,这与学术的高低无关。
杜甫的诗通俗易懂,对失意者来说,犹如敦敦劝慰,着重与具象化的现实风格,杜甫的作品是现实的写照。
如,杜甫的《佳人》: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为感怀之作, 一个着重于具象感染力,一个着重意象渗透力。正如“大智”与“大愚”的殊途同归 。
杜甫是用生命禅诗,李白是用情怀禅诗,人生遭遇不同,禅诗的角度就不同,就如对欣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角度不同,而对诗境的理解不同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