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亚夫――汉文帝、汉景帝两朝重臣,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能卓越,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
刚直不阿、治军有方的楷模,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一位重臣,最后的下场却是被冤下狱,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在汉文帝时,匈奴大入侵,周亚夫驻军细柳抵御匈奴,文帝去慰问军队时,周亚夫军纪严明、治军有方,与霸上和棘门如同儿戏的军队,形成了原因鲜明地对比,大大震撼了文帝,称赞周亚夫“此乃为真将军也!”
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让汉景帝乱了阵脚,周亚夫以正确的指挥,三个月平定了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就是这样一位名臣,一位忠臣,却被冤下狱,绝食五日,吐血而死。实在为他惋惜,为他鸣不平!
这样一位重臣,刚直不阿的名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让我们一起去探寻究竟?
据王立群老师读《史记》时介绍,有三件事触怒了汉景帝,致使汉景帝有了除掉了周亚夫的想法。
首先,周亚夫在汉景帝立储君之事上触犯了汉景帝。汉景帝因为对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不满,就决定废掉太子刘荣,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彻为太子。汉景帝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周亚夫的强烈反对,周亚夫觉得这有违祖制“立长立嫡”的规矩,因此坚决不同意。虽然,汉景帝还是废掉了太子,改立了刘彻为太子,但是对周亚夫有了疏远。
现在想想,周亚夫反对废太子之事,肯定不是为自己私利,是按照祖制办事。可还是触怒了汉景帝。因此,与汉景帝有了嫌隙,是不是有点可惜。
第二件事,周亚夫反对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汉高祖刘邦曾立下规矩“异姓不能封王,无功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第三件事,阻止封匈奴降将为侯。在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但对周亚夫愈加不满。
最后被冤下狱的导火索是周亚夫的儿子。儿子见父亲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这甲盾是国家禁止 个人买卖 的。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于是周亚夫被关入狱中。
周亚夫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直言不讳、刚直不阿,可是,正因为他的刚直不阿、直言不讳最终害了周亚夫。
王立群老师讲到周亚夫之死的时候,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五种类型:一类是只琢磨事不琢磨人,他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事业;第二类人,只琢磨人不琢磨事,他把人际关系琢磨得透透的,然 后他在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种人为的是当官;第三类人是只琢磨钱,人跟事他都不琢磨,他为的是发财;第四类人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这就了不得 了,这就能办成一些大事了;第五类人,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那就更不得了。
周亚夫属于哪类人呢?他属于第一种,只琢磨事,不琢磨人。他只想着为国尽忠,为主效力,却未曾想过如何自保。因此落了个冤死狱中的下场。
我立即就想把自己代入一下,我属于哪类人呢?我发现我无法对号入座,好像我既没琢磨事,也没琢磨人,更没琢磨钱。我的工作没有做到游刃有余,由于不会逢迎巴结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教师收入微薄仅能维持温饱,忽然发现,我挺悲催的,啥都没琢磨,我干啥了呢?稀里糊涂过日子了。
活得糊涂好像也是一种活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