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越发不能风流,做鬼越要风流成性。
万圣节一直是我最爱的节日。春节我们要做好孩子,情人节要做好情人,国庆节要做好游客,万圣节不同,你想是谁就是谁,想干嘛就干嘛。哀怨,忧郁,恐怖,疯癫,随便带上哪种情绪出街,都是加分项。
今年我扮成僵尸新娘,倒不是有多喜欢这个角色,而是特别享受拍照不用看镜头的傲娇,有一种做鬼的风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语出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算是比较出名的、不是为报仇而生的女鬼,为了追(gou)求(yin)心爱的男子,宁愿化作风流鬼魂。
风流现在被用来形容没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情爱,但在古代更多是一种风韵姿态,一种有文化又活明白的人才有的仪态。大概是做人越发不能风流了,鬼的风流便越发让人钦羡。
可为什么鬼可以那么风流?风流到做鬼比做人多了一种优越感似的。
神人鬼三界,神可以如古希腊神话般乱伦,鬼可以如杜丽娘般风流,都流传了百千年,而对于人,西方有七宗大罪,中国有三纲五常,把人管得死死的。我们够不到也不敢够到神的高度,便把所有风流情韵都寄托在鬼身上,于是羡慕起鬼来。
但中西方对于鬼,又有不同。从最早的《山海经》起,中国就盛产各种妖仙鬼怪、魑魅魍魉。最初鬼就是“死后做坏事的那个”,到后来受祖先崇拜的影响,鬼成了祖先鬼,直到道教佛教的盛行,我们开始有了地狱里的鬼。
黑白无常大概是最土生土长、属于道教的中国鬼之一,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民间传说里黑白无常除了惩戒恶人,也帮助好人,有点人间裁判官的意味。以鬼来规范人间,连一本《聊斋志异》也是发泄对人间的种种不满。
西方最著名的鬼是吸血鬼,原型是《圣经》中的该隐。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生下该隐亚伯。上帝偏爱亚伯的祭品,该隐嫉妒心大发用石头砸死亚伯。上帝诅咒惩罚该隐,将他驱逐到黑暗荒野,但承诺他永生。荒野上,该隐遇到父亲的第一任妻子莉莉丝,她把自己的血给该隐喝,该隐靠鲜血获得了魔法和力量,成为吸血鬼老祖宗。而后世的吸血鬼,是科学普及之前,人对死后尸体腐烂的解释。鬼不是人间卫道士,而是神奇力量的化身。
中西方的鬼节,都是鬼魂返人间的时节,但因为儒家和佛教的影响,更多的是祭祖和灵魂超度层面的意味。西方的万圣之夜,火焰燃起,庆祝收割,驱散恶鬼。
一个多一丝敬畏,一个多一份狂欢。所以西方的鬼风流,人更风流。
万圣节原本是英国土著人凯尔特人的节日——萨温节,凯尔特人相信死神萨温在这一天会合鬼魂重返人间,寻找替身,所以他们要点燃火炬,燃起篝火,焚烧动物献礼给死神。同时用动物的头和皮毛打扮自己,发出叫声,让死神无法辨认,以躲过一劫,这就是万圣节化妆舞会的来源。这个英伦三岛和前英属殖民地的传统,被美国人变成了全世界的嘉年华。
鬼很可怕,那我就做更可怕的东西,南瓜灯就是这么来的。南瓜灯最早叫杰克灯,是芜菁做的,到了美国的移民开始用南瓜代替。杰克灯源自一名叫杰克的爱尔兰男子,有一天他邀请恶魔喝酒,因为喝完后没钱付账,他就说服恶魔变成六便士来付酒钱,可是杰克并没有拿它来付钱,反而用一条银纸把恶魔镇住,让它出不来。后来恶魔答应杰克一整年都不吓他,杰克才放魔鬼出来。杰克去世后,天堂不收他,因为他非常吝啬;地狱也不留他,因为他戏弄恶魔。无处可归的他,最后只好不停的走着,并提着白萝卜,里面放着魔鬼给他的炭火来照亮路面,找地儿休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不敢得罪,鬼你更不敢得罪。神有时还有偶像包袱,鬼要做点什么,根本不带犹豫。
无论哪种文化,鬼都是人的延续。但无论中西方,鬼都是因未完成的人间之事,而重返人间。人做不到的事,鬼能做到。人就是这么奇怪,自己对抗不了的现实,让鬼替我们去做。鬼自然比我们“活”得风流。
鬼明明就是我们的另一个自己,是“风流的我”,帮我们实现人间无法实现的爱恨情愁。
说一段英伦岛国的非同寻常
过一种如花在野的自由自在
@米字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