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样,同一件事,同一本书,看的点不同,思维也不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系,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找到幸福感,价值感,归属感,做到知行合一的一个人。
船长梁晓玲,趁早时间管理潇洒姐,樊登读书里的樊登,喜码拉雅里的【菩提树下】的飞鸿(心情不好时,听听心一下就静下来了),等等,还有一些书籍的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为何总被这些人吸引,因为实在,说了自己不敢说的话,想了自己从未去想过的事,做到了知行而一的一个人,最佩服的是樊登,每讲一本书,会加入自己的思考,举自己的例子,跟着他的思路去想,去思考,拆书拆出精华,拆到重点,变成自己的体系,同一系列的书籍,知识点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作者抓住的点不同而已,看的面也会不同,最终目的相同,路程不同,沿路的风景也会不同。很多发散性思维,找到的突破口也会不一样。
看书多了,特别是先看心理书籍后,后看名人的自传,别有一番风味,能看到名人的心路历程(猜到太概),做事风格,对待生活的态度,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特别是低迷期的时候,想过逃避,但是积极的心态会迎难而上,所遇到的人与事,会从中吸取自我成长的养份,人一旦积极心态,就能去发现周边人的积极,更能遇到积极的人,就如《看见》的作者柴静写的即真实,又让人感同身受,最开始看这本书,是冲着这个人的光环效应,角色的好奇,加上她身边的一些名人,看着才发现,她有过徘徊,无助,也有过逃避,而身边的人给予了她力量,她也懂得看见别人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反思中进取。进取中行动。
人与人不同,不同点在于对人对事的看法不同,感受不同,选择也会不同,积极心态选择错误时,会反思中成长,消极心态在选择错误时,陷进去,出不来,需要很长时间才出来,下次遇到同样选择,会转弯绕过,当不存在,通常面对选择时,先否定自己,再来选,选好了说运气好,选错了说自己不好。不管怎样,人需要思考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没了思考,就像一辆没有油的车,好看不能开,更无法看沿路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