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如何在简书出版一本书的续集,延宕至今,是自己觉得不应该多说话。
一本书的出版,最重要的是作者,出版人、经纪人、策划人无论如何不应该跳到前台指手画脚,贪天之功为己有。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天分和写作的纪律,这是一本好书出版的硬约束条件,无法逾越。
我听到一些做产品的朋友开过各种脑洞,使用种种法子想要提高作者的产量,刺激作者的天分。比如什么AI写作,桥段库等等创业项目在前几年常常听到,现在都没下文了。恐怕只有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基本人文教育的国家里才会有这些歪点子。人的天分、才华是不可能量产的;一个作者的作品是给同样活着的,有主体性的人看的,算法可以不断逼近人,但是几时可以穷尽呢。我看到一本书上说,“人类产生灵感,机器负责验证”,非常赞同。
这里面会涉及到很多神学、哲学的问题,涉及到人论,我自己觉得这个学问在今天的社会和文学领域会很有价值和指导性,学习中,有时间再分享。
从上一篇文章到如今,其实我们周围的舆论环境没什么变化,甚至简书社区里也是如此。写作带来影响力,影响力带来收益,甚至改变命运这样的简单公式深入人心。在我们这样一个转型社会,又是唯物论主导,这种价值观,简单直接挑动人的欲望,又用某种方式将它圣化、合理化,显然能够获得极大的影响力。
时间,是这种“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的粗鄙哲学的试金石。“好”在人类社会的伦理谱系中什么时候只是和个人实现、个人权利至高相匹配的呢?人人都寻求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那就变成他人即地狱了。
在简书上,我看到太多人对写作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人是幼稚,有些人是欺骗,前者可怜,后者可恨。有的所谓导师宣称自己抑郁到走上自杀的天台,突然某个正面的意念激励了她,于是活了下来,努力至今,并且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辣妈。宣扬无知,为了制造议题不择手段,在我看来基本就是杀人犯。
本来要说出版,没想到今天说了那么多关于写作动机的议题,实在是有话想和大家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这是小说《简爱》里的一句话,在今天的世代不是很受欢迎,但是依然是人生的真相。面对简书社区当中很多缺少社会发展机会的作者,我心里是难过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用写作改变命运这样的幻象来误导他们。
就算有些人急就章走出来了,我建议你去出版社的仓库看看吧,里面有多少曾经烜赫一时的畅销书。
说了这么多看上去离题的话,其实比具体的操作建议更重要。
如果大家还想继续看我絮叨,那我就把这个系列写下去,后面就会多写一点具体的案例,包括我们对签约作者的策划和推介的思路,一本书在市场上的表现,一些重要的动向等等。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高产量的小说,日更几千上万,一定不是什么好文章。
胡编乱造,可以描写那些环境,抄袭,用软件写,在数据库里面找的内容,是上不了台面的。
真正的文学是要靠天赋的,
它至少能占到和勤奋一半的水平。
曹雪芹的《红楼梦》
玛格丽特的《飘》
他们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作品只有一两部,
但是他们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就说曹雪芹,
他的天赋是别人无可比拟的,
但他写石头记都前前后后,花了10年。
所以现在很多人要去写小说,
其实他们写的那个东西,
一定是不会进入文学史的。
莫言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是他的天赋,
另一个是他开创了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中国现在文学行业,
真的让人担忧。
娱乐至死的年代。
让多少真正有才华的作家,
穷困潦倒。
所以加入各位没有天赋,
就得靠勤奋,
多看书。
以前上初中和高中的我,
很喜欢看网络小说,
现在发现那些名作,
真的非常精彩。
多一个字少之,
增一个字多了了。
大家不要动不动就写,
多积累,
多学习。
反复斟酌,
改之又该。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文学,
把它当作一个神圣的东西,
让简书保持着文学初心。
不被沦为蹭热点的自媒体平台。
我很赞同老师所说的,一部好的作品,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作者,作者的人品,文笔风格、文字底蕴、思想内涵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作者不靠谱,无论怎样宣传包装都是没有用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好看的皮囊,没有一点真本事,说实话,自己都糊弄不了,更何况别人呢。
高级的艺术是最真实而又平凡的。
我想继续看老师絮叨,非常期待后续!💐💐✌✌
这,就是我拖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