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名: Alive in Shape and Color
。。ISBN: 9787521714395
。。内容简介。。
18件传世艺术名作+17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的短篇故事=一场颠覆想象的叙事之旅
当代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联合包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迈克尔·康奈利、杰弗里·迪弗等16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以梵高、高更、 葛饰北斋、达利、马格利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了17篇悬念迭起又扣人心弦的小说佳作。
劳伦斯·布洛克以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为灵感,
讲述了一个以爱为名的惊悚故事:
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如“大卫”般俊美的少年,抛弃妻子和他生活在一起。
后来他残忍地切割了“大卫”的肉身,竟然是因为……
大卫·莫雷尔以《两棵丝柏树》为灵感,
探寻了梵高画作背后的焦虑与疯狂:
为了找出那些扭曲的线条中隐藏的谜底,
艺术家亲身前往梵高曾历经精神崩溃,直至疯狂的地方,
找出真相的他得到了和梵高一样的结局……
打开这本书,体验更多艺术名作与悬疑故事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
。。作者简介。。
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1938年6月24日——)
当代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被誉为“纽约犯罪风景的行吟诗人”。代表作有“马修斯卡德”系列、“雅贼”系列、“伊凡谭纳”系列、“哈里森”系列等。王家卫电影《蓝莓之夜》亦邀请劳伦斯·布洛克参与编剧。
。。精彩短评。。
# 当代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召集不同的小说家,根据不同的名家————梵高、高更、雷诺阿、葛饰北斋、达利、马格利特的作品创作的短篇所汇成的小说集,用小说的眼光解构艺术里的形与色,一部基于艺术与想象的文学派对,一场颠覆想象的叙事之旅。
# 都不错,有几篇极好,尤其是理发师那篇和画花的女画家访谈那篇。
# 故事有点参差不齐,喜欢煤气灯下,大卫和歌岚行宫
# 整体水平比《光与暗的故事》低,最棒的还是迪弗康纳利布洛克的三篇,放在开头一下把整本书水平都提高了(但是,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布洛克的新作品诶),另外可能是因为这一本是作者自己选画,所以大家都写得五花八门风格有点杂,没有前一本那种统一的迷人气氛。没想到这个系列还会有第三本,好吧,大佬们开心就好,没有长篇看点短篇解解馋也行。
# 以美术史上的名作为灵感,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典型的如《达芬奇密码》,似乎一直是一种长盛不衰的作品形式。
往远里说,甚至连“同人志”一类,也是在向心目中的经典致敬的方式。
只是它们各自致敬的典范不同罢了。事实上,这不同的经典,面对与处理的,恰恰是人类生命、情感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那些事情,都各有其价值。
而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美术中的很多名作,这些年也越来越从一个小圈子的精英赏鉴,越来越多的“破圈”进入到大众文化视野。这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其实传统的(包括古典与现代传统)的艺术,一直就是设计、文学等很多领域,一个灵感来源的发动机。不恰当地说,有一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二者各司其职,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有灵光的创作者总是善于联系这一切,谱出新曲。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写作使得经典艺术品(尽管在小范围内已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大众仍往往陌生)的价值与美,得到各种可能与深度的理解,是有益的尝试。
# 粗细不一的线条,五彩缤纷的颜色,经由画家的笔,可以勾勒出不计其数的画作。每一幅画作,皆是融入了画家的情感,每每徜徉于画展,伫立于一幅画前,我总禁不住去想,这幅画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
当《形与色的故事》这本书进入我视线时,我便对它有了兴趣。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特别的书呢?
《形与色的故事》是一本短篇故事集,不过它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是当代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联合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16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根据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为灵感,创作出来的充满悬念扣人心弦的小说。书中选取的画作有我们熟悉的梵高的《两棵丝柏树》,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等等。
阅读此书,先欣赏作品,再阅读小说,读完小说之后,再去看艺术作品,将会是一次别有趣味的体验。
以下选两篇最能打动我的短篇分析一下。
首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件大理石雕像。据说这块大理石经由阿格斯蒂诺、利诺的创作后,被人遗忘了25年,直到米开朗基罗接下,顺利完成。欣赏《大卫》,我们看到的是大卫的阳刚之美,那么,这样一件艺术品,作家可以创作什么故事?
真正读过劳伦斯·布洛《寻找大卫》这个故事,我脑海中浮现的两个字便是“绝了”。为何这样说?
“我看着那块大理石,我变把不属于大卫的部分挖掉了。”当年,米开朗基罗面对大理石这样说。而故事中,劳伦斯·布洛通过铺垫别墅凶杀案,何顿·波蓝提及的寻找大卫,也为我们渐渐揭开了谜团,甚至在读到故事后期,想起前文提及米开朗基罗的话,我已然猜到故事结局。
真的绝了!劳伦斯·布洛将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卫》的心态和凶手作案心态联系在一起,简直是不可思议!但真读过故事,知道《大卫》创作背景,又觉得这十分合理。
再看梵高《两棵丝柏树》,极具梵高绘画的特点,题材上充满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色彩奔放、夸张,造型狂野,笔触厚重、粗犷。比起《星空》《向日葵》,《两棵丝柏树》知晓的人却少之又少,于是我很好奇大卫·莫雷尔能创作出怎样的悬疑故事。
于是我开始读故事,一口气读完,我很震惊。我就想脑洞的确是一个好东西,可以将无数的不合理变成合理,但天才毕竟是天才,并非人人可以变成梵高。梵高在去过那片树林之后,精神受到刺激,为了情感输出只能拼命作画,不然就要game over,这设定我是佩服!
如果真如大卫·莫雷尔所想,梵高从那一刻开始,画风大变,在仅有一年的时间内创作出无数夸张的绝世画作,一切似乎都可以说得通。想要活下去,只能拼命创作。然而,我还是想说,这似乎对梵高并不公平。这似乎就摘掉了专属于梵高天才的桂冠,似乎每一个人只要有同样的经历,就可以创作出绝世的画作一样。
其实不然,梵高就是梵高,其他人也不可能是梵高,他——无可替代!
当然,《形与色的故事》的故事一书中,其他短篇也很有趣,譬如S . J.罗赞创作的《巨浪》,主人公只有置身于水中,才可得到暂时的自由。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创作的《拿着扇子的女孩》也是在层层铺垫之后,看到故事快结束,我已然猜出结局。托马斯·普拉克创作的《真理从她的井中爬出来羞辱人类》亦是很好的体现了“羞辱”这两个字的内涵……这一个个故事结合艺术作品仔细阅读,着实有趣。
原本根据艺术作品创作故事,就是一件有趣的事,能将艺术作品的精髓在故事中再次呈现,更是难得。因此,阅读《形与色的故事》是一种很奇妙的阅读体验,看似接近四百页的故事,读起来却并不觉得多,甚至还有点不舍得读完。而劳伦斯·布洛在此之前就已经联合众多小说大师创作过一本《光与暗的故事》,如果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不妨再读一读《光与暗的故事》吧!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