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是否斩了马谡?
《三国志》里明白无误地记载 : 街亭失守后,马谡并未被斩,而是畏罪潜逃了。诸葛亮杀的是李盛、张休两位将军。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而且马谡不仅畏罪潜逃,等诸葛亮死后,又偷偷溜回蜀国当官了。
另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中写道,“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马谡是被关进大牢里,最后是死于狱中。
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变成:“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同一个人在同一部史书上,居然有三种相互矛盾的结局,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明显是釆纳了最后一种说法,即诸葛亮斩了马谡。

斩马谡确实错了
马谡从县令到太守直至当了参军,一直都是担任文职或参谋的工作,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诸葛亮派马谡当先锋守街亭,缘于两人私交甚笃。按现在的话说,两人就是哥们。自从诸葛亮将马谡调到成都当上了蜀国的参军后,经常促夜长谈。而谈论的话题,又多是军事谋略上的。
马谡这个人也确实有点本事,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均被采纳。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更多的是想把马谡打造成自己的接班人。在诸葛亮的眼里,马谡的见识与自己相似,同是文人,同是从没带过兵,都是满腹经论具备战略眼光。
因此,虽说当时的蜀国猛将如云,诸葛亮却偏偏置众人的劝阻和刘备的遗言不顾,非让马谡充当先锋,领兵镇守街亭。无非是想让马谡尽早建立战功,还为了证明自己在用人上眼光独到。

马谡在街亭的军事部署没有大的错误
诸葛亮为马谡配的副将是是有多次作战经验的王平。最初的设想是让马谡带着部队坚守街亭,拖延住魏军,给另一方向突袭祁山的诸葛亮十万大军争取时间,让魏军顾此失彼。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预先指示,带领一万人,先于魏军将领张郃率领的五万人马到达街亭。
结果,马谡的部队到了街亭一看,立马傻眼了。此处的城墙因为地处偏僻无人看管,早已破烂不堪,这一来就成无险可守。若要坚守的话,除了重新修筑工事别无选择。而这时,魏军的五万人马转眼就到,修筑工事已然来不及。
再看看街亭的情况,街亭是一条大路,两侧是高山,大路可以走骑兵。按现代战争讲,只要提前在两侧的山上埋伏,这地方就是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地形。北面的高山过于陡峭,只适合攀爬,马匹上不去。而南面的高山有一条路可上,且山顶上有大片平坦的开阔地,马匹可以上山,部队也可以驻扎。

马谡作为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只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形,作出相应的部署。而此时的副将王平及其黄袭等将领,仍坚持按原计划坚守不动。马谡只好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为由,留下一千兵马给王平,率剩余部队上了南面的高山。马谡的举动也是迫不得已,就算诸葛亮亲自到街亭,作为三军统帅,自然可以有多种选择来进行修正。譬如放弃街亭,率大军先行撤退。但马谡却不行,他深知这一战的利害关系,部队撤回去,除了要接受违抗命令的处罚,还可能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况且,坚守在山上,部队带来的粮草供应应该可以应付几天时间,张郃的部队经过,自己从上往下以弓弩滚石檑木对付,并非全无胜算。若在要塞坚守,兵力上无法与张郃对抗。
等一切布置好以后,偏偏遇上个经验丰富的张郃,部队只围山而不往前走,还切断了水源,缺水少粮的马谡只好从山上冲了下来。

在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形下,贸然把一个从未带兵打过仗的文官推到战场之上。街亭遭致战败,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应当负主要责任。
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既为了树立诸葛亮纪律严明、治军有方奖罚分明的形象,也要在创作上达到前后连贯的要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街亭失守的责任,全推到了马谡身上。
当初任命马谡为先锋时,诸葛亮不顾众人劝阻,马谡打了败仗回来,诸葛亮受到的压力肯定不少,最起码也是用人不当。若不军法处置,继续让马谡戴罪立功让其再领兵历练,恐怕难以服众,就算以丞相的身份压下去,还得挑选合适的时机和战场才敢有所行动。而马谡战败逃回,诸葛亮的内心多少还是会对其评价有所改变,甚至大打折扣。

反观马谡,真要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也未必成才。首战失败落下阴影是肯定的,自信不足再加上手下将领末必信任,再让其历练,多数也会缩手缩脚。因此,对马谡杀与不杀自然成了两难。
如果单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同时亦可解释为何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的记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