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字典里是这么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沟通”就是吧沟填平,或者把沟打通,目的只有一个,让对方看到自己,明白自己的意思,只是因人不同方式不同。
人与人之间性格,思想,环境不同,造成误解,隔阂,冷漠。同一句话,不同的语气,不同的理解方式,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不同结果,所以最好当面去沟通,有曲解在第一时候就能解决。
很多人能在电话里吵翻天,在现实生活里却吵不起来,或者一吵看到对方就忍不住想笑。就说说我大学舍友,特别典型的男女朋友。在电话里一言不合,唇枪舌战,还不解气,边说边砸能拿到的任何东西,最后气不过直接摔手机,什么不说了。这叫休战?不然,我的的手机都会被他男朋友连环扣,快要没电了,才得到舍友眼神示意,才敢接通电话。作为中间人的我,诚惶诚恐跟随其赴约,只为能在导火线引燃之前,进行调解中和。
到达咖啡厅,就望到角落里的舍友的男友。低着头,搅拌杯里所剩无几的咖啡,有几撮凌乱的头发耸立着,卫衣里的衬衫领,一前一后在领口上。而舍友,是踩着高跟鞋,摇曳的裙摆,慢条斯理的出现。事前都在我面前背书好,怎么数落和争论,让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弃械求饶。
还没开口,男友就说。先喝口水。
正要说话的舍友,愣了下,气势缓了缓。
喝了半杯水,看到男友看着她,张张口,头撇到一边,什么也没说。
原以为会宇宙大战的我,终是把心放到肚子里。有时候沟通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的流动。而电话把这些都给屏蔽,剩下猜疑和自己所谓想当然,让事情不断虚夸大直到爆炸。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当我们不说话时,我们也像无声的传话筒,通过肢体动作、表情传递各种信息。因此,沟通不是从我们说话开始的,而是从我们和对方碰面那一刻就开始了,而我们说话前传达的非语言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沟通。
再回到看看这个事件当中细节,男友有安静那儿,体贴备好水,做好沟通的状态。而舍友,先是气势汹汹,愣一下,到平静。说明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沟通的质量同时受到双方各自的沟通意愿、状态与技巧的影响。
2.
“沟通”同时很复杂多面,对于不同角度,关系,深度,身份,就有不同的方式。
比如,你可能很希望和你的父母来一场彼此尊重的、成人间的对话,好好地谈一谈未来工作选择的问题。你希望沟通过程中你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希望你的父母能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然而,你的父母却始终站在以上对下的立场对你的选择加以批判。结果,虽然你努力地用成熟的态度和父母沟通,这场对话也会难以继续。
有时候“沟通”不一定奏效呢!
比如你很希望你回避型依恋的伴侣能多给自己一些回应,于是你和Ta进行了一次坦诚的沟通,而对方也答应了,但之后对方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你若即若离。
然后“沟通”如此多变,复杂,就不去做了吗?
曾经觉得世界是围着自己转,再长大点,发现自己如此渺小,顾影自怜,锁在自己狭小空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密闭的河水最终走向枯竭,而大海之所以辽阔,可以接纳五湖四海的归客。
走出去才会有出路,做出来,才知道结果。而逃避,麻木,很多问题随时间堆积如山,倒塌那天你是否能接受那种崩溃。
所以只要做了,沟通一定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所处的现状。通过沟通,你意识到这个方法行不通,需要考虑其他的方式,这比困在原地纠结要好得多。
这样沟通没有落到实际的效果,但你至少知道不会在原地纠结,而多想想别的办法。
3.
当人与重要的人在经历生离死别时候,你就会长大。就像我奶奶离开后,脑海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自己不可爱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就能哭上一天。在床上撒泼打滚,没有泪水也要干嚎,来索取奶奶的爱。看她被我折磨,无奈又心疼样子很是满足。这种索取的沟通方式,是烦人且折磨呢!
随着年龄叠加,有选择去用心沟通,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力不从心。但是还好,有路可寻。
对长辈尽量去倾听,即使那个故事被重复好几回。对亲人尽量去包容,在不触犯原则下,大家遇到一起是场缘分。对朋友尽量保持主动联系,在拥挤俗世里,留空间给心灵一个出口。
只要值得就去做吧,别到两眼一闭,发现能带走的记忆,只有空空一片。
网友评论
最终落脚到人生在世,值得跟爱的人不断沟通。最怕的是冷战,屏蔽沟通。
真切感觉作者不断成长,作者更新频度高,笔头文字功底见长,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