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为何,对这部电影,没看之前的心情竟然是:蔫啦吧唧的,提不起精神,总觉得是一场悲剧,可能是看了各大公众号的剧透。开幕,音乐响起,鲜活的生命在舞动,在歌颂,在暗涌,就像泉水咕噜咕噜一样,新鲜有力,但是始终有一种悲悯在里面,那种感情说不清道不明,只是内心不是欢愉的,不是本来该有的看电影的喜悦,不知为何。
这不是一部回忆青春的电影,这更多的是一种记录,记录短暂的,易逝的,青春年华。这段时期,也许是每个人一生之中最热情,最莽撞,最无私,最自我,最含蓄,又最勇敢的时期,他们或勇敢的表白,或卑微的爱着,或自我的宣泄,或经历一切后淡然的活在。
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可能是删除了一些情节,故事性并不是很强,出乎意料的是情节没有吸引到我,反而是几个人物触发了我。

1. 堪比雷锋一样的老好人刘峰
刘峰,所谓比雷锋还要好的人,说实话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明白自己这么做的意义,难道只是为了深爱的林丁丁?就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去大学进修的机会让给战友。当然电影中是这么展示的,我觉得这是在当时的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他没有自己的终极目标而放弃了这个机会。
知道林丁丁不喜欢吃饺子,给她下面,当然喜欢一个人为她所做的事情不能算是善良。只有喜欢和在乎一个人,才会知道她所有的喜欢和厌恶,才会关心她脚破了,帮她挑水泡;关心她射击的时候不伤害自己和别人。
每次去北京都会帮战友捎带东西,帮忙要结婚的战友打制沙发,吃食堂剩下的没人吃的破皮的饺子,甚至猪圈的猪跑了都来叫他去帮忙,等等,这是电影中展示的他的善良。说实话,我顶不喜欢这样的人,如果一个人完全是为了别人考虑,是活成了别人要求的那种人,感觉是没有烟火气息的绝种人。他就变成了,只能做好事,不能出点差错的圣人,这是很恐怖的。
《乌合之众》中说到,处于群体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因此他们在行动的时候就表现得理直气壮。而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和内心的良知反而对他们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面对自己的这种本能的行为加以控制。但是群体的力量却让人们解脱了这些约束与羁绊。
说实话,从电影中能看出处于群体中的刘峰真的是这样的人,时刻都是接受正义的和光荣的召唤,一直走在最艰苦的前线。 听了邓丽君的歌,发生了“拥抱事件”。
剧中,林丁丁才是更真实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一路朝着目标出发。这里没有褒贬,她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上海人,知道自己要嫁给更高职位或者更有权势的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且她根本不会在乎刘峰之后或者之前怎样,只要是对她好的就全盘接受,对她不利的就马上远离甚至诋毁都不为过。而且,林丁丁这种角色,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标配角色,必须要有这种人来对比更加显出刘峰的伟大和奉献。
而相比较之下,刘峰只是活着当时,他觉得爱上一个人就得守在她身边,可是他拿什么去守呢?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如果当初他去进修大学,获得个一官半职之类的话,再来表来林丁丁似乎成功的机会更大。
这就是现实,但是故事肯定是不会这样写的,如果这样写,这么顺利,没有任何冲突的话,就没人去看了。
这个故事最惨的是,把李峰下放到前线后,让他参加战争,让他受伤变残废,但是就是不让他死。让他经历社会极速的大变革,改革开放,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此剧烈的对比,这样一个在十多年前还是大家追捧的人,落到社会中,跑个车送个货,车还被城管给没收了。现实真惨烈!
同样是战友,门当户对的陈灿和郝淑雯利用身边的特权轻松获取资源——买地,这是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除了资金,更是需要权力啊!

2. 另一个悲惨的女主何小萍
何小萍就是被莫名的孤立在外。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因为她衣服发馊味儿吗?一开始就不招人喜欢,本来她以为脱离了原来受欺负的环境,就会变化成另外一种全新的人生,但是恶意好像没有远离她,就像是脱不掉的影子一样,一直跟着她。
从电影中,看不出有什么很大的原因大家不喜欢她,就是因为她偷拿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就算是大错误吗?当然,如果她能很坦然的和别人借军装拍照的话,至少萧穗子是会借的,在电影中她是那么热情。
群体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所以,只要是大家讨厌她,整个集团唾弃她,就没有她的容身之处。
更让我无法理解的就是,就是因为男战友发现晾晒的衣服封着海绵就恶意攻击女战友。这里本该女战友维护自己女性同类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像很羞愧或者是莫名的愤怒来攻击那个人呢?为什么她们要咄咄逼人的要何小萍承认是她的呢?关键是,这何错之有?又触犯了什么法律吗?更准确的是,触犯了她们那可怜的虚荣心吧。
而何小萍最终对这个团队失望的是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把唯一让她觉得有善意的人,甚至对这个团队都好的人,他们都可以舍弃,那她这点遭遇算什么呢?这就是人的本性,她也对这个世界失望了。特别是父亲死后,似乎,自己唯一能期盼温暖的希望都没有了。刘峰走后,她也被发配到了前线卫生抢救一线。

整部电影,对何小萍的刻画不够深刻,比较有印象的是她疯了之后的独舞,据说未删节版有她的顶替的高原独舞。这样看来的话,如果不删的话,可能会让这个人更加丰盈,更能对比刻画出对当时体制的控诉。
前线,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这里除了每天抢救,除了生死,基本没有其他的时间去想别的。面对血肉模糊,面对生死,人似乎都麻木了,终于击破了她的心理防线,在成为所谓的英雄后,反而无法承受大家对她的好,疯了。
医生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像冬天的大白菜,整天摆在外面还能抗击寒冷,还是好好的,但是马上就把她移到有暖气的房间,马上就烂掉了。人也是一样。
看电影的过程中,被某些镜头感动而哭,电影流露出的情怀让我觉得很难受。但,就故事性而言,不算生动,更像是一种真实的记录和缅怀,记录曾经的那段时光,缅怀那些失去的时光和人。
就像片尾刘锋说的话,和死去的战友相比,他现在能说不好吗?活着,就算是极其短暂或者丑陋的一生,都是好的吧。好在最后的刘峰和小萍的结局算是好的,这个两个曾经受过伤的人,都在彼此给予对方最微小的温暖。或许在我们看来,他们很不幸,但是想想他们所经历的这一切,也许这算是最真实的,最有善意的美好了。

3. 讲述者靠自己能力奋斗的萧穗子
不得不说,冯导的电影,细节处理的很美好:萧穗子吃番茄和吃冰棍拍的很美,一开场,晃动着青春的,热血的,漂亮的大长腿,确实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就在她奔跑着,穿过晾晒的白床单,都是那么的有意境。
她算是里面的一股清流吧,赢得众人的喜欢似乎和所有人的关系都那么好,而且特别能化解危机。当她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还未表白就已经失败的情节,或许能感染暗恋过的人。趁大家都睡着了,撕碎了放在号盒子里面的情书,就和她说的那样,爱一个人好长,但是写出来也就是一个小时的事情,撕碎它却是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的。
看着随风而去的碎纸片,眼泪随着风一起被黑夜吞噬,就像未被表白的心思一样,永远地埋葬在黑夜里。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放弃自己,在文工团解散后,她后来考上了大学,当上了作家,来述说着曾经的这一切。
作为本剧的陈述者,观众根据她的讲述来理解整个故事,整个事情的开场,精彩,以及最后的落幕。不知为何,看这部电影我总想哭,也许是音乐渲染着当时的情节,也许是看到战争的残酷后的无能为力,更是明明知道剧中人的结局却无法改变的结局,这就是电影,这也是真实的历史。

圆满的背后,有着无可逃脱的妥协与周全。破碎看似遗憾,谁又曾体会那种自在和满足呢?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这一生,可能就算是不虚此行了。
不管如何选择,我们总会有遗憾,就像刹那芳华,那已经逝去的青春,留给我们的总是充满美好泡沫想象的美好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