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巢湖市东北郊有两座相邻对峙的山峰,左边的山峰状如巨鼓,号称鼓山,右边的山峰突兀而起,形似面旗,号称旗山。两山西北方向又有一座凤凰山,与之遥相呼应,故民间久有“鼓打旗摇凤点头,曾出九公十八侯”之说。
旗山又称亚父山,因由“山之阳”为范增故里而得名,山下有“亚父井”遗迹,山腰修有范增墓,山顶建有亚父亭。
鼓山为佛教圣地,闻名遐迩的鼓山寺便坐落在此山之中。
鼓山寺,原名福应庵,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后陆续扩建,至清乾隆年间,已有殿宇3进,房屋22间,并置有佛田庙产。庵前有棵树冠硕大的银杏,庵后有泉井。四周松竹繁茂,树长庙隐,云山雾罩,有“禅林古刹隐其境,不见僧影闻其声”的幽深和净怡,于是由首堂僧人主持更名为佛隐寺,又因其坐落鼓山之上,俗称鼓山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防新四军,派飞机轰炸鼓山,寺庙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之初,寺庙残香破帐,野葛交织,仅剩一颗高达20米、树围2米多的古银杏树,作为寺庙的历史遗迹,并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一处航标。更为遗憾的是,1959年此树被山下乡民砍为数段偷走,说也奇怪,偷树者家中不久遭大火焚烧殆尽,是巧合还是天意,乡人自有评说。
1986年,山上居士刘国オ,率南京、马鞍山、合肥、巢湖等地佛教四众弟子,开山造林,重建寺院。经生前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一座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寺院呈现在鼓山寺的旧止上,并建有亭、阁、榭院、山道、慈善医院等园林和公共设施,与鼓山寺配套辉映。
后由政**府拨款建设,于山间修筑盘山公路,于山巅构建七层望湖宝塔。塔身雄浑顶天,气势浩然,塔内钟鸣鼓响,威震四方。

1998年,郭学圣先生(后皈依台湾宽道大和尚)主持鼓山景区和鼓山寺日常工作。
1999年6月16日,姥山华藏净寺住持释智文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宝华山分院),接任鼓山寺主持。
释智文主持期间,购山地30亩,造观音殿、地藏殿,重修大雄宝殿,建藏经楼、方丈楼、念佛法堂楼、上客堂、僧寮、客寮,重建天王殿、锺鼓楼、斋堂、膳房等。一座集国内能工巧匠、采天下精品盛产为一体的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皇家寺院式的殿宇,镶嵌在鼓山之中。那福建仿古石灯传送着清净悦耳的梵呗音乐,门前由闽南慧安定制而来的石狮,神态欢快而慈祥。顺109级花岗岩石阶而上,顿生“一眼揽胜境,心潮伴吉祥”的境界。寺院里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宝相庄严,佛目圆明,似有“化世界为和平,跻斯民于仁寿”之法力。佛龕、法器、供桌、陈设、字画古董,无一不是精堪的艺术再现,典雅別致,令人生智开慧,心旷神怡。


来自台湾、香港、内地之虔诚信徒,频频于鼓山寺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施主消灾延寿、亡者超度灵魂的水陆法会。主持释智文道修德积,欲离心清,念唱似锺鸣,心田遍大千。他的论文《佛教与环保》,获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法缘奖”,并在世界各佛教刊物转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高僧华堂的佛国仙境,使如今的鼓山成为一方名扬海内、众生向往的圣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