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书籍收录读书 /听书 书评 知识体系阅读方法
这三本与阅读无关的书,却教会了我最好的读书方法

这三本与阅读无关的书,却教会了我最好的读书方法

作者: 张萌萌是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10:04 被阅读296次

你是否曾读过阅读方法类书籍?

你是否真正掌握了阅读方法?

你是否现在还有在用那些方法?

看了这么多读书方法的书,还是不得要领的原因,可能是你努力的方向错了。做好一件事,往往不是通过单一努力能够达成,更多的是“工夫在诗外”。

这个道理也是南宋诗人陆游穷其一生才悟出来的。陆游逝世前一年,在他给儿子传授经验时曾表示,他初学作诗时,只知道在技巧上下功夫,人到中年才领悟到用错了功。

为了能写出有意境、有内容的诗词,真正下功夫的,应该是在诗词之外,是在对生活的观察上。也就是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

而读书,也是如此。当你钻研各种读书技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技巧之外,真正的读书方法。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三本与阅读无关的书,是如何教会了我最好的读书方法。

01 读得快

在爱读书的人眼中,知识就像财富,越多越好。读书需要时间,人的生命却很有限,所以,如何花更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成了大家关心的事。

有的作家为了博览群书,甚至会多本书同时阅读,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放上书,忙得不亦乐乎。

忙碌不等于高产

我曾经也实践过,但这种“忙碌”的读书方法,看似十分努力,实际却毫无收获。

直到我遇到了《子弹笔记》,子弹笔记的创始人赖德·卡罗尔在书中指出:忙碌 ≠ 高产。

赖德·卡罗尔创造子弹笔记的初衷,就是因为他患有多动症,没办法在对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的事情上。

而我们阅读多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被多动症困扰的赖德。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在多本书之间,看似热闹,却无法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没法给每本书应有的重视。

总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同时阅读多本书,然而每一本都读不好,或者读完了没印象、没收获。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在《意志力》中讲到一种决策疲劳的情况。放在阅读中,就是指同一时间内,你要阅读和吸收的知识越多,你需要做出的决策就越多,你就越难以真正有效地理解一本书,并从中收获知识。

所以赖德·卡罗尔在《子弹笔记》中指出:一次只解决一件事,要比同时做多个决定容易得多。

当你全身心沉浸在一本书中,你的阅读内容是连续的,不用每次都复习前文。你的思考是深度的,只有当你的思维不在几本书之间来回切换,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思考的乐趣。高效而连续的阅读,会使你的阅读速度和质量倍增。

读书要具有目标意识

在《子弹笔记》中,赖德·卡罗尔说,他战胜多动症的秘诀,就是要时刻具有目标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对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的事情上。

放在阅读上,目标意识则是带有目的性地进行主题阅读。

我们在了解一个新领域时,总会倍感困难,但如果我们成为了该领域的资深人士,在接受新知识时,则是驾轻就熟。

主题阅读,就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某个方面的专业人士。读第一本书也许很慢,但同主题的知识不断输入后,阅读就会变得快速而顺畅起来。

复盘、追踪,努力不间断

子弹笔记相比于其他时间管理工具,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要求你设定目标,经常复盘,并且通过记录,追踪你的人生轨迹。再借助“规划 — to do — 复盘”循环,助你不断努力,直到达成目标。

把子弹笔记这种方法用在阅读上,就是每年/每月设定阅读目标,规划每天的阅读进度,并且在每天/每周/每月结束时,复盘你的阅读计划,保证你在阅读上不间断地努力。

所以,如果你要问一个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多动症患者,什么是真正的快速,我想赖德·卡罗尔一定会告诉你,是专注、是目标、更是不间断的努力。

02 读得懂

我一直非常羡慕咨询公司,他们作为一群外行人,总是可以帮助客户找到明确、清晰而有效的方案,或者帮助客户发展,或者帮助客户脱困,甚至能帮助客户指出成功方向。

但最让我好奇的,是我都不能在短时间内读懂一本书,咨询公司却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行业或公司。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像咨询公司了解一个行业一样,去阅读一本书呢?如果咨询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一个行业有深刻的见解,那么用在阅读一本书上,肯定也不会差。

在大岛祥誉所著的《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中,我找到了答案。

问题清单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中提到,麦肯锡有一条铁则:没有问题清单,就不能去现场调查。

因为麦肯锡人认为,只有预先对问题有深入研究,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针对性地验证,这样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就好像预习课本一样,没有预习,就不会有疑问,自然也无法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所以,在详细阅读一本书之前,要准备好你的问题清单。麦肯锡人用问题清单找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则可以用问题清单更好的理解书籍内容,了解作者意图,做到真正读懂一本书。

比如我把自己的问题清单称为“灵魂三连问”,读不明白的时候就拿出来挨个检验,总能豁然开朗:

为什么读这本书

在书里读到了些什么

读完之后有什么启发

绘制结构框架

麦肯锡人在准备工作方案时,第一步不是打开 PPT ,而是打开笔记本,拿出笔,在笔记本上绘制出工作方案的图解。因为麦肯锡人认为,知道、了解不算是对方案的掌握,能画出来才是。

绘制方案框架,需要对方案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在徒手绘制中,大脑还会反复确认逻辑和内容,有任何疑问和隐患,都会导致你无法成功绘制。

而参照到读书上,也是同样。检验你是否真正读懂一本书,就是绘制出这本书主要内容的框架,但注意,绘制的不是发散性的思维导图,而是按照一定结构来的内容框架。

How to 类的非虚构书籍,可以按照“3W=what/why/how”框架进行绘制。虚构类书籍,则是起因/经过/结果,再标注清楚关键场景,就能够帮你真正读懂一本书,读懂书中想要教会我们的道理,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人视角

大岛祥誉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中指出,麦肯锡人的笔记,必须时刻追求成果,具备第三人视角。

这里的成果,指的是能随时和同事交流汇报,能让工作之外的第三人也清楚明白。也就是说,麦肯锡人的工作笔记不仅自己看得懂,有观点,有数据,更是要让工作之外的人也能看得懂。

把麦肯锡这种追求成果,具备第三人视角的理念用在阅读上,就是要使我们的读书笔记也应该追求成果,有前因,有后果,有思考,有发现,而不是单纯的划线标记,或者不知何处得来的所思所感。

尤其在绘制书籍内容框架时,我们既是创造者,又是阅读者。

要保证你的框架图不仅此时的你看得懂,更要保证以后的你也看得懂。

因为你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增加一笔知识财富。不让财富贬值的方法,就是时常拿出来使用,发挥它的价值。所以,请把你的读书笔记,或者绘制的内容框架变成你个人的知识宝库吧。

麦肯锡作为世界顶尖咨询公司一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仅仅通过问题清单、绘制书籍结构框架、第三人视角这三点,对于真正读懂一本书,已经绰绰有余。

03 读得通

我记得在《倚天屠龙记》里有这样一段:赵敏带着大批蒙古士兵在武当派挑衅,张三丰被赵敏派人偷袭,身受重伤,无法应战。形势所迫,只好现场教授张无忌武功。

本来以为能看“学霸”是如何速成神功,秒杀蒙古高手的。结果张无忌先是“学会了一点”,然后是“不太记得了”,最后甚至“刚刚学的全都忘了”。

当时只觉得张无忌蠢笨,但在我阅读了由世界第一学习达人,一年完成 MIT 三门课程的 斯科特·杨 所著的《如何高效学习》后,我才恍然大悟,是我自己大错特错了。

张三丰虽然教的是太极拳,但武学的至高境界,并不是以某一种武功为长,而是要在练武的过程中,领略世间武学精髓并加以运用。这也正是太极拳的精神:兼容并收,融会贯通。所以在张无忌表示全都忘光了之后,师祖张三丰非但没有着急,反而十分欣慰,觉得孺子可教。

而这种“兼容并收,融会贯通”的武学精神,也正契合了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所提出的整体性学习法的理念:没有知识是孤立的,要将一切知识连接起来

这种整体性学习法放在阅读上,就是要不断联想、套用,并验证书中的知识,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掌握与理解,正所谓“一通百通”。

就拿《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中介绍的笔记方法和工作理念,它可以是高效工作的利器,让我们时刻快人一步。也可以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带着问题阅读,真正读懂一本书。它更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是一个构思文章、准备大纲的好工具。

所以,你是否真正读懂、读通一本书,就看你可以在多少地方运用书中知识。

在《倚天屠龙记》里,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张无忌极速修炼《乾坤大挪移》时,他曾表示《乾坤大挪移》之所以对他不难,是因为他有《九阳神功》加身。两本武功秘籍同根同源,张无忌才会像做了主题阅读一样轻松。

所以,不妨看看斯科特·杨的这本《如何高效学习》,也许它就是你的那本《九阳神功》。

我是结尾

在武侠小说里,武林人士总是将自己独霸武林的希望,寄托在一本小小的武功秘籍上,想来跟我们今天到处搜罗各种阅读技巧也是一样。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和乔峰的父亲也穷尽毕生,为了一本武功秘籍而缠斗不休。然而最终,却敌不过博览群书的扫地僧。

所以,不是得到多少武功秘籍,或者看了多少阅读方法类书籍就能独步武林。

而在于,你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你是否知道如何读得快,读得懂,读得通。

是否知道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

读书有意思,我们下次见啦。

我是张萌萌,每周一本书,欢迎关注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三本与阅读无关的书,却教会了我最好的读书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db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