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之趣——冬至

作者: 秋水翁 | 来源:发表于2023-12-18 14:5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江山文学网,ID:秋水翁  ,文责自负。

网图

小院里的银杏叶已经全数澄黄,瑟瑟地在风中抖动着,北来的寒风还不放过那些枯瘦的生命,把残叶卷起,贴着地面,翻滚着,从一个角落飞向另一个角落。

我居住的这个小镇上,算一个新型的城乡结合部——商场、超市、大学、医院……凡能满足城市生活要求的机构,已基本齐全。其实它的过去是一片乡野,农田纵横,竹丛掩映农舍,小河缓缓流淌,炊烟里鸡鸣狗吠——几千年的农耕劳作没有让这片沧海变成桑田,却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混凝土的丛林。

唯有小院外的那条街,因为种了许多银杏,春生、夏绿、秋瘦、冬黄,总让人看到不同的景色。我特别喜爱那些银杏的姿态,不是因为它的高寿,也不是因为它的挺拔,只羡慕它的叶子——在生命终结时,才展现出最光鲜亮丽的色彩来。生命至末的精彩,无限崇高!

妻子前日说,蓉城的银杏落光了叶子,冬至节就到了,一年时光只差三十几天就结束了呢!日子可不是过得挺快么?

啊!是的,冬至,年岁的一个音符,被钟声敲响,倍增几缕时光如流的感叹。

这是一个时节的转变,一段生命的轮回,一种仪式的开始……走在岁月的长河中,人应该放缓脚步来看看四季的颜色,静听时光的声音。

古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是说人的生命有多长,而是告诉人们,人于宇宙之中,不过是草木一样,生命短暂,何必苦寻太匆匆?

冬至,是冬天向春的进步,既是万物收藏的时节,又可见希望从遥远的春天而来,同时更是静心修养的时候,所以应该让匆匆的时光缓慢下来。

我的师兄糜建国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过川东北乡下的冬天,极真实和形象:

“乡村冬天基本没有农活可做。一场大雪过后,冬水田已兜满了冬水,像一面面镜子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男人们闲来无事,聚在一起打甩二玩扑克,或者怀里抱着火烘笼儿,叼着旱烟袋躺在床上打盹儿。女人们则围在一起纳鞋底,头碰头叽叽喳喳……阳光慢慢溢上来,漫过地坝,很快上房檐,落在屋后的竹林里,一天就这样懒散地过去了。”

中国的农民是最懂得时节变化与休养生息的,他们的智慧来源于广阔的天地——知道根据风雨雷电,水土肥瘦因势利导地耕种;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遵守自然法则,崇拜天地。

《淮南子·时则》上载:“是月也,日短至,阴阳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去声色,禁嗜欲,宁身体,安形性。”

故在寒冷的仲冬时节,解读冬至的最好方式是像农民一样安身静体,品读自然。

冬至,是最先确定的节气之一,于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二位。旧时用日圭测日影,发现冬天某日白昼最短,日影最长,便确立了冬至日。古人称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易经》上讲阴阳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本,是两种极端相反的气,阴衰而阳盛,阳衰而阴盛,二者的相互转变,形成了四季的变化,生命的萌动。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与夏至正好相反。夏至为阳气降而阴气升,冬至为阴气降而阳气升。万物之生靠阳气的催动,所以冬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此时夜观天象,当见斗柄向北,处子位。子乃时辰之首,所以古时把冬至又定为岁首。从冬至后,白昼渐长,“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旧时又称其为“长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旧时山城的乡下人称十一月为“冬月”,意为此月为冬尽之时,以祭天祀祖。

“春祭日,秋祭月,冬祭天,夏祭地,”古人崇尚自然,礼数可谓周全得当,一丝不苟啊!早在周朝,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礼祀》:“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很长一段时间不明白古人为什么把祭祀称之为“礼”。

我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为《周礼》,是周公旦为周王朝制定用以更好治理国家的一部礼法。后人根据这部文字,渐渐演变成了人们所称的“礼乐之道。”于是方知“礼”是区别人与人之间地位、阅历之间差异而行事的规范——因为有了地位的差异,统治阶级才能更好地施政发令;人民因为懂礼,方才知礼敬天,遵循规则。

而“乐”,泛指音乐。古时人们的时令节气皆有音乐相对,《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所以冬至之音,是黄钟发出来的声响,其音深厚而悠远,使人静心而凝思。

音乐古时来源于祭祀和宴会活动,其目的让人心平气和,使人的精神身体达到和谐统一,所以“乐”便有“和”的意思。若治理国家全凭以“礼”治,必然产生尊卑悬殊的差距,社会矛盾增大,故为缓解社会问题,人们制定了“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

所以事不可做绝,话不能说尽,凡事取舍有度,这恐怕便是礼乐的思想吧。

而冬至的礼乐,乃是对天地的祭祀,对先祖的纪怀;从容而淡然地度过。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蓉城乡下,油菜青绿,麦苗伏地,水涸虫隐,一片萧然。只有那些极富阳气的生命,在时节的冷暖中,依然展现生气与活力。

蚯蚓是生活在地下的生命,黑暗泥土里的精灵。其因爬行时先向后伸垛起一丘再向前行,所以得名。六、七月始出,冬月蛰伏。雨前先出,天晴则夜伏。平原水泽地,山地都有,味咸性寒无毒,古书称之为“地龙”。

此时,蚯蚓会因为天气寒冷,缩成一团,不擅蠕动,穴居蛰伏起来。因其阴屈而阳伸,人们便将这种现象归纳为“蚯蚓结”,作为冬至节气一候的候应。

自来喜欢在冬天去故乡的小河边垂钓大鲫鱼,所用饵料,多见蚯蚓。取全身通红的蚯蚓,去其头,再挂钩,任其尾部蠕动,抛竿入平缓的深水处,一日下来总比别人多获一二尾鱼儿。

同行钓者常询其故,笑答:“无它,蚯蚓耳,去其头,悬其尾,鱼怎经得诱惑?故收获颇丰。”

儿时冬至,故乡少雪多霜。清晨的上学路上,总见小河面、水田里附一层薄薄的冰。于是用小棍敲破,取一块,截麦桔一段,衔在嘴里对着冰块吹气,待冰留下小洞,取稻草穿洞拴上,提至学校,偷偷地挂在课桌一边,及至中午,只见课桌边一根孤零零的稻草,地下水渍一滩。

有时候取小块冰来,趁同学不备,丢进其后颈,只见同学受冻一激,缩着脖子东张西望,一边跳跃,一边大叫:“妈呀!好冷!”引得全数孩子哈哈大笑。

更逗乐的事,莫过于常与弟弟赶了邻家的鸭子,带至小河边,趋鸭子入河面。但见其在冰面上站立不稳,扑闪着翅膀,一步三跌,好不容易站起来,正伸翅欲飞,却又滑去很远,只得伏在冰面上,“嘎嘎”地惊恐而鸣,于是便和弟弟看着那挣扎的鸭子,捧着肚子大笑不止。

贫穷年代的乡村学校,教室里没有窗玻璃,四围是冰冷的石头墙面,孩子们一面临着寒风,一面大声地读着书:“在辽阔的北方平原上,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读着读着,仿佛一缕暖阳正从东山升起,透过窗子,把光和热映在瑟瑟发抖的身子上,一阵暖流使瘦弱的身体变得活跃起来——

斗鸡的游戏是一群男孩子们的活动。提起腿来,用手端着,一只脚跳跃,凶狠地冲向对方,直到对方招架不住,放手落脚认输。

敌不过对方冲杀的时候,便远远地判断敌方的距离,趁其不备,松手伸腿,一脚踢在对方的端着的腿上,使其倒地,然后大笑着一哄而散。

于是操场上的游戏变成了打闹,一群孩子你追我赶,嬉戏笑骂,直到散学归去——风带着零乱的山草挤走了操场上的笑声,寂静的校园里,留下无数双幼小的脚印……

AI图

冷是儿时对冬至最彻骨的记忆。

闲着的时候,喜欢围着婆婆爷爷准备的烘笼转,伸出手,搭在竹笼上,待手暖和,再捂上耳朵,呼哈一口气,仿佛身子就会暖和起来。

成长的年纪,无论夏日,还是冬天,总被一股饥饿的力量追赶着,让人有一种恐慌的感觉。

于是便用一根竹棍,捅破父母高高吊挂在屋梁上的箩筐。那箩筐用竹片和稻草封口,倒着吊下来,口朝下,成灯罩状。其实那里面装着秋收的花生。那时只能用竹棍刺一个小小的洞,一次落下几粒,不能太多,否则父母发现,少不了一顿责骂和笞痛。

取花生,剥去外壳,再取竹片,制成筷子,再掏开烘笼面上的灰,呈一鸟窝状,把花生米丢在火灰上,待其有香味时用筷子夹出,迅速丢进嘴里,那情形有一种说不出来快乐和紧张。

只是成年后,再没有这样的快乐了。孩子说,冬至时她最喜欢的食物是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在蓉城,没有一碗羊肉汤的冬天是不完美的。

人们的吃喝与环境搭配,这便有了时令的食物,吃喝的氛围。而在成都,冬至吃羊肉汤的习惯早已深入人们的内心。曾在蓉城的小官庙看过这样的一幅广告语:“有一种仪式叫‘冬至吃羊肉汤’”。

吃在成都,是一种文化,是闲时生活的一种味觉享受。

曾走过许多地方,吃过北方的涮羊肉,尝过西北的烤羊腿,但都没有蓉城的羊肉汤那种味道——汤乳白,味浓厚,肉软糯。

每年冬至,蓉城的大街小巷里,人头攒动,热气盈门的是挂牌羊肉汤的餐馆。三五好友围坐,点上火,先上羊肉汤,待火旺汤滚,盛一碗,添两三段葱花,趁热喝,顿生一股暖流。

最喜欢在汤里加上豌豆尖,只需用筷子夹住,在汤里一滚,挑出,沾上料,趁热一口吃下去,一种温热和翠爽的感觉,从胃流到血液再到全身,仿佛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细孔都冒着热气。

有萝卜最好。切片,放在汤里煮,不用沾料,煮熟便吃,能吃出冬季的甜蜜滋味来。医书上讲:“冬吃萝卜,夏吃姜,好过喝碗生参汤。”人也是自然界一份子,衣食住行,都应按自然变化而有所改变,一味追求口腹的享受,逆天而行,必然会引起身体的变化和滋生疾病。

所以最好的养生,不是专家之言,是顺天和地,自然而然。

冬至,阴之极,阳始生,见天地心。古人说:“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时光进入冬至,便进入数九寒天。《金陵岁时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曰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古人多么地懂得浪漫,春夏秋冬皆有韵事以应时节——或作诗,或饮酒,或歌舞,或畅游……而匆忙的现代城里人,哪知时节变幻之美景?又岂知冬至之寒意?

只是我算幸运之人,总怀一颗四时随变之心,便趁了这冬日,可以立在小院里,看那黄叶随风飘荡的风姿,听它轻轻坠地的声响。

转身处,但见那株梅树,枯瘦的枝上,点点黄晕,迎风而动……

2020年11月20日于郫都

相关文章

  • 时令之趣——立春

    时令之趣——立春 一 昨夜一阵小雨,从...

  • 时令之趣——春分

    地理学上指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又恰是九十日春天之一半,故曰“春分”。春分位处二十四节气之四。古人说:“春分...

  • 时令之趣——雨水

    庚子之初,正月既末。清晨自梦中而醒,但闻窗外风雨,淅淅沥沥,由远而近,由近去远,如轻风过湖面,“悉悉唰唰”之声;亦...

  • 时令之趣——清明

    时令之趣——清明 文/秋水翁 如果有一个节日,既带着欣喜,又牵扯着伤感,那一定非清明莫属。 地理学上指斗转正东偏南...

  • 时令话冬至

    今日冬至。“冬至”是中国传统民俗中四时八节中一个重要的节令节日。搁在盛唐时,过冬至讲究个前三后四,意思是要...

  • 时令之趣一一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位二十四节气之三。古时为避皇帝讳,改“启”为“惊”,沿至于此。俗语:“惊雷响,万物长”,惊蛰为...

  • 变化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早练竟然断了两个月了,似乎自己都有些不相信。 今天的时令已到冬至,冬至有“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

  • 帝都时令(冬至改)

    秋冬紧相挨 狂风或雾霾 供暖尚未至 今日现蓝白

  • 【四时景物皆成趣】

    春之趣,趣在泉水叮咚, 春之趣,趣在春花烂漫, 春之趣,趣在柳树飘然, 春之趣,趣...

  • 2021-12-20

    冬至阳生春又来 时令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在寒风的催促下,把大雪的节气甩在了身后,匆匆地赶到了冬至的门槛。 冬至,太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令之趣——冬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ya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