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老同事跟我吐槽说,他那80后的儿子常常记不住过去三天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头脑都是用来记什么的。
我喏喏应和,不敢告诉他,我和他儿子同龄,也一样记不住过去三天发生的事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不仅似快速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流水,更像一条终年浓雾笼罩的小河,白茫茫一片。
为了拨开迷雾,惶急中,也开始学着时间管理,报名网络课程,下载番茄、日事清、滴答清单等app. 终究是实践了一段时间便放弃。
这些app很不错,只是,难以坚持使用。一旦停止,就不容易再重新开始。
也尝试手账。不过,由于能力有限,使用的是模板型手账——效率手册。每个内页都帮你安排好填入区域。一日一页,唯一的问题是灵活性较差,今日想多写一些内容是不行的。
当然,有很多人分了效率手账、工作手账、读书笔记手账、旅行手账……
对于我这个怕麻烦体质来说,还没开始准备各类笔记本就已经头脑发晕。再加上我的纠结体质,买那些个本子也是得费很多时间。
特别是工作中使用的笔记本,又分为两类,一是用于记录公司各类会议内容,一是记录日常办公事务。
记录会议的本子质量较好,但往往一年用不完一本。记录日常办公的本子则是用了公司发的笔记本,从下往上翻,很容易掉页。
直到看完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我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笔记,这样记录生活,这样搜集信息。
奥野宣之在书中所提倡的一元化笔记法,非常简单粗暴,又非常简便高效,完全可以解决我以上的种种问题和烦忧。
一个笔记本里,记录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按照时间排序。这样,开会的时候不用再到处找开会的本子,读书的时候不必再到处找读书的本子,日常工作的时候不必再苦恼会议本子上记录的代办事项。
一、简化书写的意义
正如我上面所说,即使我们因为身处电子化、网络化十分发达的现在,仍然需要把一些人、事、物记录在纸上。
我们不必像先人那般敬惜字纸,但是,我们要敬惜自己的独特个人经历。时间像流水一般逝去便没有回头,我们的经历也是如此。如果不记录,这些经历更像随风而逝的烟云。
所以奥野宣之说,即使《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2008年出版的《如何有效整合信息》的再版,书中内容仍然经得住十年时间的考验。
可是,我们现代的科技如此发达,电脑、平板、智能手机。我们的app也是层出不穷,每天有新开发的app正等着你去体验和使用。这些新科技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更细化地分类记录。
比如,我们可以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360云盘等保存我们所需的信息;我们可以用滴答清单、奇妙清单、日事清等记录代办事项,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工作、家庭、个人等不同场景来分类代办事项……
诚然,这些电子化都大大简便了我们的操作。但是其缺点也是如此:“它太过发达了”。
所以,我们常常忍不住试试这个app,换换那个app. 还不包括研究这些app所用的时间,试用的时间。
更让人崩溃的是,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每次使用新的app,都饶有兴致地研究,并且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分类,发誓自己一定按照分类来整理自己今后的生活。
刚开始的几天里,的确是按照分类来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但是没几天,就已经不耐烦了。
比如说,小A打电话说要给客人定酒店,我边接电话边马上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手边有纸和笔是最便捷的。一般不会再去打开手机或电脑网页进行记录。
一次,两次……渐渐地,那些app就会被我们抛之脑后了。
这个app试用了一个月,那个app试用了一个月,结果,我们的经历也保存在不同的app里。想要回头翻找,也因为麻烦而放弃。当别人问起的时候,我们仍然记不住过去三天自己做了什么。
那么,奥野宣之的一元化笔记法有何特别之处吗?
它就是专为“懒惰”的普通人而准备的。
它的高明之处,用一行文字就可以说明:平日里只需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
所以,只要你开始写就可以了,也不用特别的笔记本,最普通的那种横线笔记本就可以了。
不必懂得手绘、排版,不必专门买方格笔记本、空白笔记本。
心理完全零负担,不必紧张兮兮地思考这个话题要记录在哪个本子里。只要你随身带着这个本子,你就可以记录进去。
请从此刻起,一支笔、一册最普通的笔记本,开始你的人生记录。
二、全面搜集的意义
记录,是为了搜集信息。
现在的信息多如潮水,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信息都关注,都记住。
每天都会产生新的信息,但是旧的信息未必无用。
当回忆不起旧的信息,那么再有价值的旧信息也会因为提取不出来而一文不值。
开始使用一元化笔记本,我很快尝到了好处的甜头。
将与会者的名单打印出来并粘帖到笔记本里,在上面直接打勾同意参会、无法参会和待定人员。甚至连用车需求都记录在上面。
第二天我外出参加培训,上面领导问及会议统计情况,我很快在笔记本里找到答案。以往,必须要回办公室电脑上查找EXCEL表格。
甚至,将高效手账的格式搬进来,一句话或几个词记录每个小时做的事情。
曾经模糊而空白的时间河流,渐渐清晰起来。
工作、家庭和个人不再分开记录。所有的代办事项、已完成任务、一时的灵感想法、读书的感受、买东西的凭证、图书的封面和腰封、重要的邮件……都记录或者粘帖到一个笔记本里。
人生不再被割裂成一个个不同的场景。而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被最完整、最全面的记录下来了。
大概是自己写下的文字,总是在脑海里有个模糊印象,大体也是可以很快翻到所记录的页面。
用6位数[180701]来记录一天的开始,用打着叉号的横线——×——×——表示一天的完结。
从此以后,没有遗漏的信息了。
无须根据重要程度来区分对待,无论什么事都可以轻松地收录在笔记本上。
三、创造的意义
搜集信息,是为了创造新的信息。
奥野宣之讲得非常清楚,《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是为了通过记笔记帮助知识生产。
我们通常认为,这里所说的“知识生产”指的是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
狭义地理解,知识生产就是写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难不难取决于写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有很多,首推的是下面这种: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
奥野宣之提倡的一元笔记法与叶圣陶先生的倒很相应。
为了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生活,我们更要将日常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
此刻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可能对日后的再创造有灵感的启发。
奥野宣之举了一个例子,他曾在笔记本里写下一段话:
在地铁里读报纸。看到北陆新干线的年表。用手机应该就能看到,但估计是不会看的吧。
最后,这段话奥野宣之用在一篇文章的素材里:“是选择纸质还是网络媒体”。
而且,工作中的灵感有时候也会来自记录,“在休息日看着漫画突然获得了关于工作的灵感”。
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唯一的变化,是我们观察生活和记录生活的方式。如果你想要记住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如果你想要从平淡的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创意,那么《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提供最简单最容易开始和坚持的一元化笔记法,将对此有诸多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