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人如读中国的一切文学作品,一定要先懂得赋、比、兴的道理,并且最好是先读《诗经》。
读到这句话,我有种眩晕的感觉。或许对老师来说,读《诗经》是再基础不过的,对我却不是。
即便咬着牙读完《诗经》(不肯定读懂),再啃下《尚书》……后面讲《昭明文选》的时候,我该是入地无门了。
看来,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大的坑。越看似简单的,坑越深。
诗有六义,即全部《诗经》共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朱子说:“风、雅、颂为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
关于“赋比兴”,我之前似懂非懂。按朱子说:
直指其名,直叙其事者,赋也。
引物为比者,比也。
托物兴词,如《关雎》、《兔罝》之类是也。
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引李仲蒙说赋比兴云: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赋”是好懂的,“比”和“兴”有点绕。
相对而言,朱子说的更容易理解一点,比较形象。“比”嘛,差不多也有些有样学样的意思。
后面的那位,光拽文了,越拽越迷糊。
“兴”是托物兴词的意思。今举“兴”的例子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是鸽子。鸽惯常是一对对的相处在一起,故托鸽兴起淑女君子,并非君子在河上见到洲中之鸽就想到女孩。
钱老师这么一解释,我似乎真懂了。
我看见鸽子也没那么容易想起美女,所以这是“兴”,不是“比”。
“比”和“兴”,让中国三千年的古典文化,简明而又富有无穷韵味。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现在我们都知道“依依”的意思。如果查字典的话:
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杨柳~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不舍。
这种注释,最多算是聊胜于无。
为什么“依依”会是“不舍”?
只有懂了“赋比兴”,才能意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