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和人交流读书的经验,发现很多人对读书有不少的误解。前一段有人加我微信,谈到很多自己在读书方面的困惑,我和他交流了很久,沟通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不少的收获,这里就小小地总结一下。
首先,对于读书这事儿,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主要是三点:
1、重在求质,不要求量。从小学到大学,我差不多也读了近千本书了,但是回头看,大多数的书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也有三五本书,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书,我每年都会拿出来翻一翻,精读+反复读,长久以往,这些书就成了我人生的灯塔。
读一本书就像是遇到一个人,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擦肩而过,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忘记;但也总有几个人,我们志趣相投,成了一生的朋友。
2、要输入,更要输出。读完一本好书,一定要写总结,要用你自己的思路把它讲出来。一本书的框架再好内容再好,那都是属于作者自己的,即使你一字不落地把它读完了,它还不真正属于你。而只有你把它用你自己的话讲出来,那些你讲出来的,才是你的。
把书想成是草,自己就是奶牛,只吃草不产奶,牛就没有用处;吃了草还产草,那是吃东西不消化的病牛;而吃的是草产的是奶的才是好牛。对,一个人能高效摄入知识,并且消化掉并输出新的知识,这种人真的“好牛”。
3、只看没用,看了去做才有用。这句话我已经重复过很多遍了,但是之所以还要不厌其烦地说,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请务必记住:书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它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了,它才有价值。
甚至提一个偷懒的要求,一本书有100个知识点,即使你只实践了一个,这本书就已经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如果你把这个点做到了极致,那这本书极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是这一瓢喝下去,就可能受益无穷。
最后,分享一个读书的“三境界”,这是最近一段才悟到的,觉得不错,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看山是山。例如看PPT的书,最开始就是纯粹为了学习PPT的功能,什么如何插入呀、如何裁剪呀、如何设置动画呀,这些都是浅层次的阅读,读书纯粹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
2、看什么都是山。看PPT的书多了,会发现看什么都像是PPT。连环画是静止的PPT,电影是加了动画的PPT,从日式便当会想到PPT的构图,从国庆阅兵会想到PPT的设计,万物相通,当你理解了“山”的本质,看什么都是山。
3、山在心中。当PPT看得多了做得多了,就会不自觉地用PPT思维去想问题看问题。故事化思维、视觉化思维,这些思维已经内化到心中,可以随时迁移运用到别的地方。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文章,会发现我关于简历、演讲的大量文章都是在用PPT思维去分析去思考。
读书的三境界,要走量也要走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只能停留在浅层,但长期坚持阅读和思考,自然能由浅入深,当你的钻研达到了一定的火候,你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并且可以由内到外,自由迁移。
作者介绍:化之之,独立咨询师,专业理财师,微软Office认证专家。微信公众号:可乐之之(ID:kelezhizhi)。在这里我会陪你读读好书说说职场,顺便聊聊个人成长,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