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咱看过四遍,看每一遍的感觉都不同。看第一遍感觉没有《西游记》好看,看第二遍感觉没有《三国演义》好看,看第三遍感觉没有《水浒传》好看,看第四遍感觉比《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要好看。
记得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尽枉然。可是咱在看第一遍和第二遍时,碰到有诗词歌赋的地方就跳过去不看。后来,有朋友说,看《红楼梦》如果没看其中的诗词歌赋,就像八月十五吃月饼只吃掉了“饼皮”而丢掉了“饼馅”。于是从第三遍开始咱就慢慢的开始品尝其中的“馅”了。
《红楼梦》中有一个“香菱学诗”的插曲,通观全篇,这一插曲似乎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笔墨,而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金陵十二钗》悲剧人物之一,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高鹗的续书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意。在《金陵十二钗》排行榜中,曹雪芹安排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悲剧气氛就更为浓烈了。
当然,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通过《红楼梦》读者可了解到曹雪芹特别推崇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作者心仪的诗人。
有意思的是,香菱要学诗,曹雪芹不安排她拜身边的小姑子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自然,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宝钗志不在此,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时,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作者不便安排香菱向宝钗学诗。另一方面,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在“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黛玉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登堂入室。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读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得到黛玉的肯定。香菱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拦。
很明显,这一首诗很幼稚,用语直露,只是把前人咏月的词藻堆砌起来,拼凑成篇。最大的毛病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毫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的第二首诗是这样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乡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看看,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这样的比喻,又能用“人迹”“隔帘”等情景来烘托。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作者通过安排香菱学诗的成功,使得香菱住在大观园里变得顺理成章,而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自然实至名归了。
咱想,之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看《红楼梦》时觉得不够好看,除了故事情节不想《三国》《水浒》那么引人入胜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书中有许多诗词歌赋,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因此,许多人草草看过,甚至像咱在读第一二遍时一样略过不读,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在是很可惜的。“红学”砖家都说,书中诗词,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很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歌赋,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由香菱学诗,咱想到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