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 道理与心理

作者: 当下宁静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18:57 被阅读26次
沐浴新阳光,走向心智成熟之路

常常会听到有家长说:给孩子讲了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是不好好学习?

我们自己也时常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难以做到呢?这是因为道理不同于心理,要真正认同道理并落实到行动上,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受外因抑制,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认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超越了外界奖惩的控制。内化是个体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态度形成过程

道理只是信息,从“知道”到“去做”,要经过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才能形成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时,孩子摄于家长的威力,有时会敷衍家长,只是在口头上应承,这属于依从阶段。

要实现从依从到认同的跨越,与“讲道理的人”、“所讲的道理”、“接受道理者”及所处的“情境”都密切相关。

霍夫兰德等人提出的态度转变模型,能够说明从“依从”到“认同”所需的要素。

态度转变模型

这些要素包括劝说者的威信、意图;信息间的差距、所引发的畏惧感;接受者本人的信念、人格;情境的警告与分心作用等。

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会影响其发出信息的劝说效果,如果信息传递者本人不能令对方信服,劝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有“尊其师、信其道”之说。如果父母的所作所为不能让孩子信服,给孩子讲再多道理也不会有用,正所谓“身教不如言教”

信息传递者的立场也会直接影响说服效果,如果信息传递者是站在自我服务的立场上,会让接受者有被操纵、被控制的感觉,信息的影响力自然会减少,反之,如果信息传递者的立场是中立的或自我牺牲的,信息接收者在心理上就不会产生阻抗,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有些父母会反复对孩子说些车轱辘话,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从上述模型中不难看出,要想说服别人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对“道理”的认同尚且不易,要把“道理”落实为稳定的习惯和品质,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且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事人自己,所以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助自助之人。

从心理学来说,我们永远不能直接改变他人,只能影响他人。系统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如果一个人发生变化,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变化。如果我们先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从而影响系统、改变关系,对方有可能愿意做出改变。

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从上可以看出,道理是正面说教,而心理是一个对道理体会运用的过程。

道理与心理还有哪些不同呢?

道理与心理

道理反映的是客观规律,是通过观察分析所得,具有逻辑性。而心理则是对固有规律的探讨,是主观体验的过程,不具有逻辑性。

道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物质世界遵循减则少、增则多的法则,如:苹果越分越少,钱越花越少。

心理只存在于人脑中,人的心理叫思维、意识、精神。精神世界遵循减则多、增则少的原则,如给别人爱,自己的爱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比如讲课,自己拥有的智慧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如果只想索取别人的爱,爱只会越来越少。

“减多增少”原理的其它例子还有: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如果跟一个人关系不好,总是尽量如何避开,关系会越来越差。表现在对于困难的态度上,如果不敢直面困难,不断逃避困难,困难会越来越大。表现在负面情绪上,如果把负面情绪到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不会减少,越骂越生气的体验很多人都有过。

道理和心理有时是相反的。如:当孩子过于内向时,如何能让孩子变得外向些?从道理上来讲,跟外向的孩子交朋友是好方法。但从心理上来讲,内向的人跟外向的人相处,会更内向,如果找一个更内向的人交朋友,效果反而更好。

总之,道理并非心理,在了解心理的基础上,再确定有没有讲道理的必要,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如何讲道理。道理讲完后,不必心存幻想,如果对方改变了,不是道理本身、也不是讲道理的人让他发生了改变,一切的改变只能由自己做出。

我们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相关文章

  • 王延平 || 道理与心理

    常常会听到有家长说:给孩子讲了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是不好好学习? 我们自己也时常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 王延平 || 爱与心理治疗

    称职的心理医生扮演的角色,基本类似于称职的父母的角色。父母的职责在于帮助孩子成长,有责任感的心理医生会尽可能帮助患...

  • 王延平 || 心理健康与维护(3)

    说到健康,我们首先会想到身体的健康,针对身体健康的医院、药店也越来越多。实际上,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健康还包...

  • 王延平 || 心理治疗与迎接挑战

    不少人逃避心理治疗,不是缺乏金钱,而是缺乏勇气。 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将心理治疗视作迎接挑战的过...

  • 王延平 || 心理咨询的经验与体验

    读了李老师的文章“‘经验’乱弹”(见下方链接),对心理咨询的经验与体验有了新的了解。 李老师文中写到:刚开始从事心...

  • 王延平 || 潜意识与心理疾病(1)

    虽然意识可能与现实脱节,但无所不知的潜意识总能看清真相,并以各种症状的产生提醒我们做出及时的改变。 心理学家派克在...

  • 王延平 || 潜意识与心理疾病(2)

    只有少数人正视自身的症状,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之所以会出现异常是内心深处出现问题所致。他们听从潜意识的暗示,并从中获...

  • 王延平 || 心理学与炼金术

    人类的认知就像一只小木筏,漂荡在神秘的汪洋里。处在这种情形里的人如果不喜欢水的话,就会非常不幸。而让自己快乐的唯一...

  • 王延平 || 放弃与新生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你从来没有的事物。 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放弃与新生”一节中...

  • 王延平 || 成长与信仰

    《少有人走的路》第三部分是“成长与信仰”,心理学家派克通过“信仰与世界观”、“科学与信仰”、“婴儿与洗澡水”等多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延平 || 道理与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jd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