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件事后,我俩终于相信,电影来源于生活,骗子,永远比想象中的多。
决定回家乡发展后,我们遇到了一场细思恐极的骗局,策划者竟是先生的初中同学H。
在创业大半年后,公司一直上不了轨道。对接的开发方进度一推再推,主营产品迟迟无法落地。出于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想法,几位合伙人也选择相信大股东——H,将注册资金留待产品开发和后期推广的使用上,并没太计较前期的无薪。
但随着合作的深入,先生觉得这位曾经的好友,行事越来越不靠谱,正确来说,已经判若两人。
不仅与下游合作方谈判时做虚假承诺,还将明知是假冒的产品卖给代理商。为了稳住其它股东,更是经常夸大市场开发的情况。
随着小孩的出生,我们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先生也对同学的行事越来越不敢恭维,最后选择退出。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我们诧舌。
公司毫无疑问地,还是没能顺利进入轨道。
股东们轮翻接到信用卡中心催款电话,希望告知H的弟弟还清通过公司注册的信用卡透支的款项。
几个要好点的合伙人都碍于公司关系和私交的情面,答应帮他借用几万的借呗信用贷。到最后每个月还得追着他还钱去还贷。
后来才发现,名车是贷款的,名字也不是自己的。一套又一套的房子,不是已经卖了就是早不在自己名下。
同样因为加入这间公司,而选择结束自己生意的另一位朋友找人打听。得知依靠人情关系,他早就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声名狼藉。为追讨入股资金的其它股东,在多次协商无用后,决定动用法律手段。
但他早早将两夫妻名下的财产全部转移到家人名下,即使法院冻结财产,要求其支付欠款,也无济于事。
后来听说他行径升级,借家人的名义不断成立新的公司,用新的注册资金又去租用更加高大上的场所,通过画大饼又去开始新的创业,而这些的实现仅仅需要说服想要创业的人签下一份入股协议。
最近,他们夫妇俩人终于上了法院禁止消费的名单。
现在我们提起他时,总是唏嘘不已。
抛开那些名车、公司、见过的人脉和场所。我们已经无法厘清在过去的时光里,公司伙伴家属一起结伴出游的回忆,与他还有他家人的相处里,到底掺杂多少虚假和情义。
昨晚又听到朋友说,H出轨之前创业公司的前台,那个刚毕业不久的妹子,而和妻子本来也没正式登记……
我和先生都沉默了,但我知道他肯定也在想,那他儿子呢?难道也是假的吗?还是在最初,他就想好了,反正户口也不是上我的…
果然,社会再深,还是深不过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