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变,文化跟不上政治和经济巨变,出现断崖。是为引。
一
陈丹青曾大呼,中国文脉已断。蛮夷滑夏,五胡乱华,靖康之耻,清寇入关。那时,孔子忧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那时,岳飞怒发冲冠“臣子恨,犹未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当年东汉之后,中国历四百年之动乱,羌,狄,鲜卑,匈奴,横行中原,生林涂炭,但一经统一,便是大唐盛世。五千年来,从几个零星的文化据点发展成为泱泱华夏,夷狄之邦不足灭,曾经天朝何等自信啊。只是满清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至五四,中国文人彻底与中国传统割裂,到如今,从政治,到经济,至于意识形态都学了人家西方。奈何道统本不相通,出现水土不服。原生的传统文化,是被现代化遗弃的文化。当时文人和政客匆忙在这片土地上嫁接西方文明,三十年来,终于结出现在这个中高层和底层彻底脱轨的文明邪物。这是现代化的代价,是几代中国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的文明过于早熟,以至于渐渐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动力。如今,中国重提文化振兴,提倡传统文化,那么,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又是什么样呢?
二
今古文之争,从汉学到宋学的更替,两家学术因秦火起,到刘歆尊古文而形成,以至于西晋王肃伪造古文,直到近代《五经异义疏证》还在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全蕴含于经文之中,自孔子尊五经,后因董仲舒向汉武帝刘彻上疏《天人三辨》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从而一举奠定儒尊。汉武帝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多次下诏书让各州郡举孝廉,贤良,宗正,以至于成为定制。皇帝会在大殿上对各地推选的人才进行射策和对策,对答优异者封侯拜相。汉朝既尊儒术,对答自需从儒学中引经据典。一时儒家经典成为官场的入场券。“遗子千金,不如一经”时人竟发出如此感叹。然而自汉朝开国以来,儒学本就是家学,经西汉两百年发展,竟孕育出一个新的阶层——士人阶层,他们入则官运宏达,封亲荫子,出则兼并土地,成一方豪强。到西汉后期,刘秀终究借了士族之力开东汉两百年国运,所以有东汉开国元勋马上杀敌,马下论道的美谈。这些士人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中国文明的发动机。只是发展到后面渐渐脱离务实之风,走向浮华阔谈,清浊分流,竟成党锢之祸。然而门阀政治已经形成,士族利益聚合,竟如西方中世纪时期的贵族,经济上土地彻底兼并,消灭自耕农,与国家争赋税。政治上垄断官源,士族豪强满遍朝野,王与马共天下。文化上舍弃建安风骨,崇尚魏晋风度,士人终日饮酒服药,及时行乐,毫无进取之心。官场上奢靡之风盛行,石崇王凯斗富闹剧屡见不鲜。这就是衣冠南渡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据地。而留在北方的原处于次一级的士族却在五胡乱华的杀戮动荡中,将新的文化血液注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获得新的活力。士人贵族在这场百年浩劫中消耗殆尽,在不断的内斗和外敌入侵中消散,留给中国的是盛唐气象里开拓进取的文化。唐朝科举制度彻底消灭了文化贵族,从此中国再无贵族,扁平的社会架构起集权的王朝,之到一声炮响,打破国门。从文化发展本身来看,宋学摒弃汉学重考据训诂而更注重阐明义理,故又称为理学。这种变化与历史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汉儒重实际,文化中蕴含恢弘肃杀之气,宋儒偏思辨,作品中包涵逻辑辩论居多。清寇入关,大兴文字狱,借修书之名行毁书之实,清儒尽数投身训诂考证,穷经皓首,对文化只贡献句读之功,故清儒不足论。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笔墨纸砚,儒道墨法吗?我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在这个特定环境中一部分有文化自觉的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形成的一套理论和实行中产生的现象。
三
那么,我们现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我觉得是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寻求解决现在的发展问题,试图再次确立东亚泛儒学文化圈的中心地位,并进一步确立自古以来的朝贡体系,从而解决现在经济发展问题。于是一带一路的构想出现。那么什么是朝贡体系?《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每服各有朝贡的标准。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解体,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是一超多强世界,中国试图恢复朝贡体系当然是为了对抗美国的霸权统治。那么重新确立东亚泛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地位就是建立朝贡体系的第一步,并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全世界,从而制定新的世界秩序。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当然是重新点燃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使之注入新的血液并成为新秩序中心的文化发动机。
四
那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具有新的时代动力?在这里,我想谈谈老牌的文化强国并浅谈西方文化现代化的根源。埃及在公元前3500就建立起繁盛的文明,过度成熟的文明使其国民渐渐丧失了开疆扩土的进取心,以至于公元前1000年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入侵时,竟争服了这个庞大的帝国。随后埃及陷入了这种循环之中,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最后在伊斯兰教下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样的境遇在印度上演,公元前600年佛教从这里兴起,随后是印度教,这个民族过早地脱离世俗,并从此活在通往彼岸的虔诚的朝圣途中。
反观欧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逊位,标志着曾经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的彻底灭亡,此时蛮族国家林立,欧洲进入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个支离破碎而又蛮族林立土地上,曾经罗马建立起来的辉煌文明早已不在,文明倒退了近千年,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最原始的部族。然而,欧洲是幸运的,因为基督教庞大的组织并没有消失,他们失去了文明的土壤,但保留的基督和罗马文明在一次次反刍中,终于在公元十世纪时再次登上文明的列车。教皇的势力贯穿于每一个异族,每一片角落,他是当时统一欧洲最强的势力。但是,基督教的理念排斥了建立上帝之城的任何可能性。在上帝面前,凡人只能膜拜,只能祷告。这样的理念怎能孕育出强盛的文明?于是马丁路德引领宗教改革,击碎号称上帝代理的腐朽的教堂组织,建立起政教分离的新的帝国。紧接着文艺复兴,文人开始在古老的希腊文明中寻找务实的文化基因,用以对抗基督的末日审判。勤奋,节俭,克制成为新教的信条并迅速与资本合流,他们在新的文化引领下开启大航海时代,并率世界之先,步入资本主义的殿堂。
当一个文明达到精神世界高度发达,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形而上学的哲思中,彻底脱离世俗时,这个文明就困在印度湿婆之舞的轮回中,无法自拔。如宗教,如理学。纯粹的唯心主义必然是反世俗的,也是与现代化绝缘的。中国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文化运动后,部分完成了现代化。但是,这种现代化是以舍弃灵魂为代价,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关口再次回望文化断崖时,我们将重新思考文化这个永恒的话题。
五
中国古代文化分子大抵有两个理想,第一个是建立大同世界,这在《礼记·礼运》篇中有详细的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西汉末年,怀揣大同理想的文人聚集在王莽旗下,开始了他们建立大同世界的征程,然而最后以彻底失败告终。于是既往的文人不再奢望大同,退而寻求建立小康社会,《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今天我们谈社会主义,谈共产主义,谈小康社会,其实这些世界理想早在两千年前就成为文化精英的奋斗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努力。而当代我们做的所有文化工作,其实都是在为这个理想而服务。
六
顺着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也许永远无法孕育现代工业文明,因为她生长的土壤是农业文明。近代中国是被强行推入工业进程的洪流中的,留给文化精英自我变革的时间太短了,为了生存,百年来的中国用她实际的行动印证了她的选择——近乎全盘西化。残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只剩一些文化标本了。
一百多年了,中国终于有能力思考这个问题了。就像一个年轻小伙迫于生计,离开滋养他二三十年的农村,被抛入灯红酒绿的都市,在经历了惊奇,羡慕,自卑等等心理,在生存的一次又一次压迫下,如今他终于出人头地,他却发现自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回到农村吗?不可能了,自己的村庄早已不在,而自己也永远不可能回去了。盲目地在这个繁华的都市生活吗?在这里,他找不到自己的根,他永远在漂泊。
我们的国家也在漂泊,在找自己丢失的根。
七
中国文明孕育于夏商,发源于春秋,历经社会动荡,朝代更替。她自有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只是政统不应限制其发展。春秋时期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发源,正以其处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时期,各学派争相以自己的理念谋兴国之道。
中国现在应该有她自己的文艺复兴。希望你我能担得起这份文化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