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aron
昨天看完了渡边淳一的《情人》,今天一天看完了《一个人的朝圣》,怎么说呢,这两本书都没有给我预期的震撼吧。
本以为《情人》会是一部挑战伦理道德的一本书,最后结局也许会非常惨烈。可能自己心里有点暗黑,但真的更偏爱那种命途多舛,揭露人性和社会黑暗一面的书籍,比方说《白夜行》、《兄弟》的第一部什么的,透过那些露骨乃至残忍的描写,可以让我看到人性恶的一面,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但当翻完最后一页之后,确是没有太多的感触,可能因为自己的阅历还是太浅了。全书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也就不剧透了,也许作者想表达一种追求女性自由解放的思想吧,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女主修子虽然是一个“小三”,但是看完之后不会对她感到憎恶,反而会为她的独立而赞叹。也许社会的有些伦理和准则条律有点过于严苛了,就拿书中描写的那样,三个女强人到了三十多岁就被身边的人不断逼婚,觉得这么大的年龄不嫁人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虽然对男性可能稍微松一点,但是如果一直不结婚,家人也会不断游说什么的。这是一个自我的选择,为什么要干涉太多呢?(我就跟我妈说过我以后不一定结婚,想过要出家,然后麻麻就不高兴了。可能99%的家长都会是这个态度吧)
也多说几句,最近了解了一些《圣经》,不是很赞同其中的一些条律啊。比方说基督教就不允许同性恋,说同性恋是一种罪。但王小波一篇散文就说过嘛,很多人是生来就有这个倾向,别人也是蛮可怜的,然后《圣经》就说他们有罪,挺无情的。(我得声明一下,我不是同性恋。另外我虽然在了解《圣经》,但是并没有信仰的打算,只是了解一下不一样的文化,个人还是更愿意信仰儒学)
至于《一个人的朝圣》,本人不是非常喜欢回忆杀的(看火影的都懂)。全文前半段节奏整体偏慢,以至于我第一次看了三章左右就看不下去了。这一次要不是同学给我推荐,我可能会一直搁置着吧。满分十分的话给个七点五分吧。这种发现自我的主题还是挺不错的,在旅途中不断回顾自己的一生,进行自我的救赎与救赎别人。反思自己与儿子,妻子,朋友相处的种种,认清自己,能挽救的就加以挽救。而且最后哈罗德那封信的包袱抖得好,让我着实惊叹了一下。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书中很多片段的描写给我感觉还欠了点东西。就好比哈罗德最后看到了奎妮,面对那样一个拯救了自己,饱受苦难折磨的朋友,那种心灵的触动,写的还是不够深刻。给我有同样感受的是《1Q84》,村长很多包袱藏了很久,到最后都没有很好的抖出来,看第一部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部非常好的反应社会问题的书,但到最后空气蛹的寓意,宗教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问题都没有更好的写出来。
看完之后就想到了另外两本畅销暖心书——《追风筝的人》和《偷影子的人》。《一个人的朝圣》和它们都是在讲述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故事。就故事情节来说,我是更喜欢《偷影子的人》的,看完之后内心无比的舒心,母爱,友情,爱情,每个点都拿捏得还算可以,不是特别悲伤。当然《追风筝的人》艺术成就上更高一些,表现了一种超越宗教、时空与国度的爱,最后还赚了我的几滴眼泪。不过《一个人的朝圣》高于另外两本之处在于,对自我的反思更深。一个退休的老人,踏上一个未知的旅程,不断的回顾自我反思自我。
我在自己这个年龄反思自己的这十几年,最深的感想是,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首先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对我很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小学转学之后,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非常孤独,有那么几个同学走近我,带着我融入了集体。在我非常内向的时候,初中班主任推了我一把,给我一个机会参加了演讲比赛,从那之后变得特别外向。升入高中的过程中也是有贵人相助让我进了合肥一中;两个高中的班主任对我这个借读生都是非常的体贴照顾,数学老师一教就是三年(最后高考数学刚刚及格,真的是惭愧)。大学之后班导师、导员以及很多其他的老师都是很照顾我。来美的过程中也是有贵人相助,解决了住宿和选课问题。以及这一路许多同学,朋友的相助······当我开始回忆之后才发现,自己居然受到过这么多人的相助,不由得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的幸福。也许就像当初有人给我看手相之后说的那样,有一条贵人相助线横穿了事业线与爱情线,每逢重大事情就会有人给我以帮助。
我也真的很好奇当我到了垂暮之年,倚在墙角,看着夕阳,回顾自己的一生,究竟会有怎样的感触。这一生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会在我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017年3月5日 于Hammond
2017.5.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