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意识到了房间里的大象,(那些非常明显的根本无法忽视的事实和真相明摆在这里,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但是人们出于各种原因,或者保持沉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逃避,回避)但是我们意识到了我们脑中的大象了吗?
《脑中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隐形动机》是美国的凯文·希姆勒和罗宾·汉森所著,万维钢曾经在《精英日课》里解读过。这本书讲的是我们人类总是隐藏自己的动机,简言之就是自私,然后自欺以欺人。

你,准备好吃这颗红色药丸了吗?
人类从策略意义上来说是自欺欺人的,不仅从个人层面来看是如此,而且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大脑在打情骂俏,协商社会地位和玩弄政治方面都是行家里手,而“我们”(大脑有意识的部分)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思想保持纯洁、完美无瑕。
为什么呢?
1、人类隐藏动机是动物行为。
可以从动物行为的社交整饰以及竞争性利他两个角度解释我们为什么要隐藏动机。
社交整饰指的是灵长类动物个体不仅能够而且也会进行自我整饰,但是它们只能有效地整饰自己的半个身体,而无法自行清理背部、脸部和头部。为了保持整个身体的清洁,它们需要朋友略施恩惠。
根据互惠逻辑:我帮朋友清理背部,作为回报,朋友应该也会替我清理背部。但是,事实上多数灵长类动物相互整饰的时间远远超过保持毛发清洁所需的时间;而且灵长类动物花在相互整饰上的时间远远超过给自己整饰的时间。
为什么呢?
邓巴如是说:“关键在于,整饰创造了一种建立信任的平台。”也就是说,通过互相整饰他们建立了一种同盟。就犹如我们人类会花很多时间去社交一样的,混圈子。
竞争性利他行为指的是通过利他行为,可以在族群中获得声望地位。声望地位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交配机会增多,二是能够降低被驱逐出群的风险。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类比推论出不能被动物行为的表象所迷惑,那人类的显而易见的动机之下往往埋藏着更深、更复杂的动机。
但是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我们才会隐藏自己的动机,这个时候隐藏动机才会起作用:
(1)当他人窥见了你的部分心理之时;
(2)当他人基于从你心里所“窥见”的信息对你进行评判或赏罚之时。
2、竞争天性:社交挑战和零和博弈
相同物种之间的竞争远远超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种种迹象表明,更能彰显人类智商的是残酷的、令人不快的社交挑战,以及零和博弈。在这样的竞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热衷于零和博弈的竞争天性,只是往往在解析人类行为时,尽量不去彰显这一特质。比如我们总是把例如情敌间的争风吃醋、朋友间的地位之争、婚姻中的权力斗争、出轨的诱惑、职场上的明争暗斗等等用其他可以说出口的接口或者理由来掩饰。
红杉效应:红杉之所以长得高是因为它的同类都很高,如果不尽快努力向上生长,那么不久就会叶枯枝萎,死在同类的阴影之下。
性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争夺配偶。就局部而言,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因为在一个固定的社区环境中,可接触到的配偶数量是固定的,因此两性中的任意一方都面临来自同一性别的竞争。所以我们想向潜在的配偶展示我们的良好基因,及成为优秀家长的潜质。
社会地位传统上被定义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等级或是位置。优势型地位显然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手段有时颇为恶毒并具有毁灭性,其目的是获取权力,通过武力来控制别人。名望型地位的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至少表面看起来如此。竞争名望型地位的目的是获取尊重,而尊重是无法通过武力获取的,而是出于仰慕者的个人意愿。但是,尊敬是有限的。
政治。政治之所以成为政治是联盟使然。如果无法结成联盟,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那么一个物种只能在个体竞争上停滞不前——自私自利、相互倾轧。
我们所进化的每一种本能都是为了可以随时论断他人,同时宣传自己,因为我们也会被他人论断。所以我们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3、规范:来自第三方的共同执行
人类真的有必要把自己等同于红杉么?我们用规范可以来展望未来,将无谓的竞争转化成有效的合作能力。
但是由于有规范,所以也就存在打擦边球,甚至破坏规范的欲望,这也是我们自欺欺人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规范包含许多相关诱因。当我们对别人“做坏事”的时候,我们不仅担心来自对方的报复,也担心来自第三方的惩罚,这个第三方往往是由我们所在社会群体的其他所有人或至少大部分人组成的。共同执行是规范的核心所在。
激励人们遵守规范方面还有两个关键措施:流言蜚语及名誉声望。
让规范能够真正实行还需要一条元规范:不惩罚违规者的人也应受到惩罚或者积极奖励那些帮助惩罚违规者的成员。
4、逾矩:规范执行者与规范逃避者的对决
人人都会越规逾矩。原因很简单:逾矩让我们在免于付出应有成本的情况下同等受益。影响逾矩行为的因素中,也许羞耻感及因羞耻而引发的种种相关行为更为重要。在多数情况下,一点点粉饰,用些许无花果叶,便可以让公正的天平失衡。
对于潜在的逾矩者而言,我们可能从中汲取的教训便是:任何阻碍执法(或控诉)的行为都能提高逃脱惩罚的概率。比如借口、谨慎交流、打插边球、微妙行事等,都是避免违规逾矩行为全面升级为公有信息,加大指控的难度。
5、自我欺骗:是自我防御,还是操控手段?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处理外部世界的图像,习惯性地扭曲或无视关键信息,甚至对其进行颠覆、丑化。
传统学派认为自我欺骗是一种防御机制。主要表现为内向性、防御性、自我打击性。
新学派认为自我欺骗是一种操控手段。主要表现为外向性、操控性、自我服务性。
相互重合的利益驱使参与者携手合作,有所区别的利益则将参与者置于对立面。
经典决策理论说得对:自我毁灭就其自身而言是毫无价值的。其价值在于让其他参与者确信你想毁灭自我。
自我欺骗若要产生预期效果,前提是对手会考虑你的所思所想。
欺人者自欺以欺人。
6、脑中的大象:新闻秘书的概念体操
所谓新闻秘书指的是我们会策略性地忽略自己的动机。换言之,我们并非总是明白我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大脑会自圆其说,自圆其说有时又被神经科学家称为“虚构症”,即虚构故事,但并非故意骗人。虚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谎言,但也不是实话。
所有人的大脑中都包含一种称为“阐释者模块”的系统。该模块的功能在于通过阐释来说明我们的经历:将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故事,把个人与外部世界结合在一起的故事。这个模块会根据它所能获得的信息,尽其所能地进行阐释。
我们大脑的“新闻秘书”首要的职责就是避免承认我们的阴暗动机——小心翼翼地绕开脑中的大象。
我们是自己意识中的“新闻秘书”。我们所认同的那部分意识,我们有意识的那些部分(“我”“我自己”“我有意识的自我”),是真正面向外部观众玩弄事实的部分。
我们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