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养士孟尝君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便广泛地网罗名士,以此扩张自身势力。一时间,养“士”之风盛行——有了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楚国春申君黄歇。如若我是当时一位有着报国之心的士人,我想我会选择投靠于孟尝君田文的门下。
首先,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之首,这个称号说来也名副其实。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机智勇敢,待人真心真意而谦逊。我非常敬佩他的才华以及为人处世。他的礼贤下士固然是好,但是我觉得他的意气用事和目中无王实在是危险,特别是著名的“窃符救赵”事件便将之体现的淋漓尽致。赵国被秦军围困,魏王由于忌惮秦国而按兵不动,但是信陵君在平原君用他姐姐的姻亲情分来求救后毅然出手相助。除去姻亲之情,信陵君却没有考虑到“唇亡齿寒”之理,定然也会坐视不管的。而且,信陵君采取的方法不是建言献策,分析利弊来动摇魏王,取而代之的却是窃符的极端手段。这可是欺君之罪啊!这不恰是意气用事嘛?这也不正是目中无王嘛?除此之外,信陵君名气太大,甚至盖过了他的兄长魏王,使世人只知魏国有一信陵君而不知魏国国君是何许人也。这不仅仅会招致魏王嫉妒和烦恼,动摇王权,说不定会“攘外必先安内”以绝后患。直至后来信陵君被秦王所忌惮而用反间计,致使信陵君被人代替执掌魏国兵权。本以为他会重拾信心,但让人失望的是信陵君自此心灰意冷,沉迷酒色,四年后抑郁而终。所以,为了自身安全和前途发展,我不会选择被国君惦记上了的信陵君。
然后,是赵国平原君赵胜。他虽然也广招名士,礼贤下士,被司马迁判之为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之列。但是,他也逃不过纨绔子弟的昏庸和无能,他的失误让赵国败于长平看出平原君有些不识大体,利令智昏,不以国事为重。还有就是,曾有个跛子经过平原楼下被平原君的小妾大声嘲笑,跛子次日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但平原君答应之后却并没有没有理会。由此可见,平原君对于门客的意见和请求不一定尊重,也没有真心真意给其门客敬意。换而言之,他仅仅是窃得一时名声之人。假设我投其门下而受到不敬,平原君未必会在意我的遭遇,那么我的尊严都留不住了还能留下吗?
再者,便是楚国春申君黄歇了。他的前半生英明神武,能够做到明智忠信,宽厚爱人并且游闻博学,能言善辩而创下不朽功绩。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变得优柔寡断,甚至任用奸佞小人,导致大权旁落,最终结局悲惨。这是因为他习惯了养尊处优,将才华消磨掉了,故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能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细想之后,投靠于春申君门下在前期定然可以大展身手,但是后期却由于他的盲目乐观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为了长远的打算,我是不会投入春申君门下的。
最后,就是是齐国孟尝君田文了。他自然也无法做到至臻至善,但是比较和思考过后我还是会选择他。司马迁以“好客自喜”评价孟尝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认为孟尝君是个贤能的人:撇开他的机智善辩和执着追求目标不说,他也好客养士,招揽各诸侯国宾客(甚至是鸡鸣狗盗之人),这便能更好地集众智论事,能从各方面分析问题、想方法;其次,孟尝君招待门客不分贵贱,一律平等相待,这是非常难得的,也能够很好的服众;最后,他为给门客厚遇,宁可舍弃家业,这种无私的精神最让我敬佩不已。虽然说这是以利益来吸引门客,但细想这不是最实在真实的嘛,仅是情义口说无凭。自然,古语道“有失必有得”,孟尝君被拜为齐相,执掌国政,名声甚至大于齐王。而我仅仅是有着报国之心的士人,才干和能力未必过人得以鹤立鸡群。如若我投入其门下,会得到与孟尝君一样的待遇尚且不谈,才能也会得到更好的机会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孟尝君也可能会虚心听讲或是接纳。这不正正是乱世战国中有报国之心士人所需要的吗?
比较之下,如若我是战国时期一位有报国之心的士人,我会选择投靠于孟尝君的门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