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走在路上。马路对面一位妈妈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那声音很高,带着训斥的口吻。
“怎么正经的事儿你不记得?写作业你不知道好好写,带给塑料袋你记得。你把那心用在学习上好不好?”
妈妈抱着小宝儿,一个大概6岁左右,看起来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儿推着婴儿车, 走在旁边。
听着妈妈的教训,男孩儿低头走着,默不作声。他穿着一件红色羽绒服,羽绒服的帽子戴在头上。
妈妈又说话了,带着讽刺的语气:“你有那么冷吗?你告诉我你有那么冷吗?” 可能是她看到男孩儿戴着帽子。
男孩儿还是低头不说话。妈妈后来又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只注意到男孩儿一句话没有说,本来他和妈妈并肩走着,到后来,他默默走到妈妈前面,离妈妈有一些距离的地方。
马路对面的我看到一个愤怒无助的妈妈,也看到一个伤心无助的孩子。如果日常妈妈常常用这样的方式与儿子沟通,就会像走路一样,孩子会离妈妈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想听妈妈说话。而更重要的是,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妈妈是不爱我的,加上妈妈怀里抱着的小宝宝,孩子还有可能觉得妈妈更爱这个小的。
一个虐童事件,会让我们义愤填膺,因为我们那么爱孩子,无法容忍这样对待孩子。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用了错误的方式爱孩子、教育孩子,这种日复一日慢火细炖的伤害和虐童一样可怕,甚至更可怕,因为这种内在的伤害很可能是父母和孩子都没有觉察到的。
小A的妈妈是一个事业很成功的女性,她对小A的要求也很高,幼儿园就开始给她报各种班,不仅要求她学习好,还要才艺好。小学时候,每次做作业或者考试,如果做错了,妈妈就会罚她做很多遍。成绩好妈妈就特别开心,没考好,妈妈立刻就紧张起来,课后活动都取消,在家学习。在这种紧张的环境里,她成绩已经很好了,却很难开心起来。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担心考砸了。考好了也紧张,担心下一次考不了更好。在这样的高压下,她还是成功的考进了名校,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工作。妈妈很为自己的教育成功感到骄傲。然而小A却一点不快乐,她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在为妈妈活着,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到底我什么要活着。现在妈妈又开始操心起她的男朋友问题,可是她却不知道女儿有几次深夜都想到了要自杀。她这些心里的活动,从来没有跟妈妈说过,
小B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儿,刚上小学,他上课时坐不住,常常和同学说话或者动来动去的。老师说他也不管用,于是老师找来妈妈反应孩子的情况。回到家妈妈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说上课不可以说话,每次送小B到校门口都不忘嘱咐几遍,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爸爸要么不说,要说就是很凶的教训。在学校,小B被贴上了调皮的标签,每次他和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冲突,老师都会说他,同学们也学会了,每次都跟老师说“是他先动我的。” 老师把小B的座位调到最后边角落,又调到最前边讲台边上。每次老师找家长,爸爸妈妈除了批评说教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么不听话。小B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变得满身“刺”。妈妈不知道怎么办,老师也基本不怎么管他。
小C是家里的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从小家里人觉得她小,她要参与做什么事情,姐姐和妈妈就常常说:“不用你做,你那么小,会做什么啊。” 也许姐姐和妈妈是觉得不需要这个小妹妹帮忙,没想到,给小妹妹的感觉却是我不行,我什么也做不好。于是,她一直很努力,希望家人看到她是行的,她是能干的。她拼命的工作,职位、薪水都越来越高,加班工作到在开会的时候昏倒,就是想证明自己可以。一次,妈妈生病住院,她从北京赶回老家,想陪陪妈妈,然而,医院里病床上的妈妈仍然说:“你会干什么啊!你回家吧,让你姐在这儿。” 走在冬天东北的大街上,她放声大哭。感觉为什么自己这么多年努力,家人都没看到。
小D的爸爸妈妈比较忙,很小就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每一次爸爸妈妈去看她,她都求爸爸妈妈把她带回家,爸爸妈妈总是说他们很忙,没办法照顾她。他们买了很多衣服和玩具给小D。后来,小D不再说要回家的事儿了。上小学爸爸妈妈要把她接回家,她却不想回去,想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在自己的家里,她就好像客人,总是小心谨慎,如果爸爸妈妈声音高一点,或者生气吵架,她就很害怕。爸爸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几年与孩子的分离给小D带来了什么影响。上小学了,爸爸妈妈更关注她学习好不好,作业写没写,觉得这几年爷爷奶奶给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扳回来。小D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两次,一次是被爸爸妈妈,一次是被爷爷奶奶,她再也不知道她可以相信谁。在她内心深处感觉最亲近的人就是会伤你最深的人。
每个孩子生下来那一刻,都是可爱的天使,在成长过程中,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不断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断和决定,最后形成ta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家庭、父母、主要照顾者、老师等对于孩子的影响最大。而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湖南卫视《变形计》里面的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变得暴躁、叛逆、厌学、花钱无度,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长期教育方式的问题。期望孩子通过一个月变形可以变好,殊不知,十几年形成的问题不是一个月可以改变的,最需要变形的是父母。
要降低这些日常生活中慢火细炖的伤害,首先要做一个谦卑的、有觉知的父母。上面例子中的父母,都是用自己的无意识或者自认为正确的有意识来对待孩子,并没觉察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谦卑,意味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并不是会生孩子,就会教育孩子,做父母,是持续一生的角色,需要不断学习。
谦卑,意味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能看见并能接受孩子的独特点,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有觉知,意味着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急于改孩子,而是会去看自己,去思考是否自己的哪些教育方式让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会去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觉知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后能及时反思并弥补。有觉知,意味着能看到自己的行为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给孩子力量,还是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爱,感觉自己不够好,与我们渐行渐远?
没有人可以是完美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但是,我们要做有觉知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