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很羡慕一种人: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想要做什么。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我发现,早早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想要做什么的人,并不多见。
我曾经非常羡慕一位朋友。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画各种衣服的图案,没事就对着家里的旧衣服各种剪剪剪,拼拼凑凑,每每歪歪扭扭地缝出一件无比“独特”的衣服就欣喜若狂。家里人倒也开明,由着他进行各种尝试。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考入美院学服装设计,毕业后做服装设计师,后来跟朋友合伙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我本来也是有爱好的——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妈妈和姑姑婶婶们织毛衣,围巾,特别是她们能用钩针勾出各种漂亮的拖鞋,袜子,披肩,更是让我艳羡不已。于是我悄悄地跟着她们学,结果每次都能被我爸发现,发现后直接没收我的工具,不仅我受到训斥,连带着我妈也被指责。在我爸眼里,“读书”“考大学”才是正事,其它与此无关的,都是“不务正业”“没出息”。后来我还对各种手工活产生兴趣,每每偷偷学着做,都能被我爸发现。最后我索性就放弃了这些爱好,老老实实,每天放学回家后做作业,看书。看书,是我童年时唯一被允许的爱好了。
从小爱好就被父亲扼杀在摇篮,我是不是很惨?
曾经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尽管我从没当着父亲的面抱怨过什么,但是内心深处,我一直难以释怀。为了取悦父母,从小就努力地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直至一路工作至此,活得压抑而无趣,每每想到此,我总是忍不住委屈落泪。这样的情绪围绕了我好多年,以至于我几乎快忘了,我早已经长大成人,我早就可以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了,如果我真想捡起一项爱好,没有人能阻止我。
我兴冲冲地上网了解手工编织相关的信息,并且立刻买下一包工具和一团毛线,准备大干一场,重拾旧日爱好。可是当我真的拿到材料,打开编织图样书,我发现......完全没有耐心看下去......我安慰自己说,现在没空看,等我有空了慢慢看。后来,你知道的,这包东西在家里一躺几个月,再也没被打开过。
这是为什么?是我早就生疏了编织技术,这幅图样对我来说太难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我没有我以为的那么爱好编织。
我从来没想过:
不喜读书的人,纵然家里打他,骂他,仍然无法令他喜欢上读书;
真正喜欢编织的人,纵然家里反对,也总能找到机会磨练技艺。
难道说,读书,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
我被这个结论吓了一大跳。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可能性。
我一直以为,我是从小被逼无奈才不得不看书,化解童年的无聊烦闷的;
我一直以为,每一个寒假,暑假,我读书是因为我是学生,“需要读书”;
我一直以为,工作后读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出于“工作需要”;
甚至,在不用上学也不用上班的日子,我读书也只是因为我习惯了读书。
读书,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竟不自知?!
最近一年,一直在反思人生,探索自我,在寻找自己身上的特质到底是什么,真正的爱好在哪里,有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做一辈子?
为此,我进行过种种设想,并部分进行实践,比如:编织,花艺,书法,销售,策划,教师......最后发现,这些都是我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爱好”,一旦放到现实中,需要我克服困难去行动,我就会退缩。这哪里是爱好,分明是叶公好龙啊。
唯有读书以及由此引发的写作,这些年一直陪伴我左右,当我孤独时,委屈时,无聊时,郁闷时,读书让我暂时忘却自我,通过文字与他人交流,在书中找到慰藉;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式写作,让我在文字中释放自己,寻找自己,剖析自己,温暖自己。
原来,我的爱好,一直不曾远离我,一直就在身边陪伴着我啊,而我竟一直苦苦寻找远方,寻找那些镜花水月,这是何等的愚痴!一如,我身边最重要的人,一直陪伴左右,而我,总是习惯性地忽视他们,而不断地向外追问幸福在哪里。
回过头来,再看回父亲对我的教育:
我们生活在贫穷的农村,他深知,唯有读书“考上大学”才有可能从农村走出来,所以,对他来说,目标只有一个,非常明确,凡是对“考上大学”有帮助的行为就允许,否则就不允许,在今日看来,或许简单粗暴价值观单一,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大概也算是他的智慧了:为了做成这一件事,其它的一千件事一万件事你都可以不做。这不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以结果为导向”吗?
事实上,在别人家孩子不得不去地里劳动时,他宁肯和我妈两人自己辛苦,也绝不让我和姐姐下地干活;在别人家孩子上完小学初中就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时,他宁肯背负债务也要咬紧牙关供我和姐姐上学。当时,父亲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让我和姐姐从乡下的学校转学,去读县城的学校。后来听表哥说才知道乡下老师水平有限,英语老师自己的发音都不准。就这样,我从县城中学顺利考上高中,一举考上大学,见识到全国各地优秀的同龄人。身处其中并未察觉,抽身出来才发现,父亲的高明之处在于:努力把我们送到更广阔的环境中,让我们接触更优秀的人。如果当年我们一直呆在乡下学校,考上大学的几率有多大?我不知道,却下意识地想:幸好父亲有先见之明。
“没有哪一个选择绝对正确。”
父亲的执着,让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让来到城市读书和工作的我,意识到了自己和城里人之间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家庭物质条件的差异,还有教育理念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我苦恼于这种差异,并且对父亲的教育方法充满了抱怨情绪,总觉得自己之所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内向自卑,都是因为小时候他经常要求我“听话”造成的。
事实上,当我经历了更多,包括对心理学的学习,对自我的探索后,我明白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非常深远,但是,也不要忽略了个体在这个环境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在不断进行自我拓展的过程中,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养分,但是没有哪一个原生家庭能提供所有的养分。甚至,你的跨越越大,这种养分的缺口就会显得越大。不够的部分,要靠长大后的自己,独自去寻找,不断地滋养自己,完成自己与自己的和解,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