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篇中,我们对通证价值做了一个建模分析,力求将通证价值的抽象概念落到实处。通证因其设计制度的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为便于续篇中的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在本篇中再做一个补充性说明。
一、从价值分析角度进行的通证分类
目前市面上不说过万,至少也有几百上千种通证。每种通证虽各有一些独特之处,但拉远之后,会发现几种典型特征。根据这些比较典型的有别于他类的特征,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给通证分类:公链启动后,经社区共识认可、可以代表公链的、能够与公链内置功能直接发生交互的通证,我们将其归类为公链型通证。如BTC、ETH、EOS、TRON、ONT等都属于公链型通证;公链启动后,依托于公链,使用智能合约生成并流通的通证,我们都将其归类为应用型通证;除此之外,还有将现实法币锚定,在公链上创建发行的通证,也就是常说的稳定币,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映射型通证。
二、通证的价值载体
前篇中,我们通过信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概念将通证的价值进行分解,从而得出通证价值的增减逻辑。我们也不难看出,公链型通证的价值载体毫无疑问是公链本身,如果想要对通证价值有一个清晰地认知,就要分析公链本身以及与公链相联系的事物;而应用型通证,其价值载体多为应用服务,分析的重点是应用服务的供需关系。
三、完全的信用价值和完全的实用价值
这是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将通证流通和存储的功能归类为实用价值,那我们可以说某通证具有完全的信用价值。BTC和映射型通证都具有完全的信用价值,完全的信用价值是作为货币的基础,在这个层面实际上只有BTC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一种,经过独特设计的公链型通证拥有实现完全实用价值的潜力,比如EOS,有实现完全STAKING的可能,也就拥有实现完全实用价值的可能。不管是完全信用价值还是完全实用价值,都是很有价值的价值。
四、稀缺不等于有价值
稀缺如果是个绝对概念,那就不能与有价值等而视之。稀缺价值必须依托于供需关系,当供大于需,我们说其过剩;相反,则稀缺,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轻易使用稀缺价值判断。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但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五、信用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转换与增减
前篇中说过信用价值会随时间增减,如果随着时间增加,项目方没有任何努力,那么信用价值将会指数衰减;而项目方如果做出了令人认可的努力,但未见成果,那么信用价值会随时间线性增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价值规律判断,即价值产生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当劳动的过程结束后,劳动成果将会带来应用场景,则这部分劳动所产生的信用价值会转换成实用价值,而实用价值会的最终判断将主要依据应用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