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称得上是“很好看”的电影,尽管瑕疵不少,但瑕不掩瑜。
好在哪里?
故事好。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完成。事件本身惊险传奇,为影片讲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蓝本基础。
近万米的高空,驾驶舱前挡风玻璃破碎,瞬间失压严寒缺氧,风吹得人呼吸都困难,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机长等人硬是沉着操作把飞机安全飞了回来,挽救了119条生命。这是何等的奇迹,何等的英雄壮举!如果不是真实发生,有人胆敢如此虚构情节,一定会被斥为胡编乱造,影片必遭铺天盖地的唾沫而票房惨不忍睹。然而,如此不可想象的事情,居然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与闻此事,谁人不拍案惊奇?又谁人不喜欢听看这样的故事?

有了好蓝本,还需要艺术加工得好,把故事讲好。影片的办法是聚焦机组机长机舱,广域多维铺陈展开情节和生发激荡情感。
一般观众,作为乘客,即使有过多次乃至很多次乘飞机的经历,充其量也就是多认识几个空姐而已,不说对飞机安全起降背后的空管并无知情,见没见过认不认识机长都是问题。这回《中国机长》可好,从备飞到起飞到历险到降落的全过程,把一个个过去不对乘客开放的空间都打开来,观众视临其境,不但新奇感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多了讲故事的头绪和情境。
诸多头绪和情境的交集,犹如各种乐器组合交响乐,组合好很难,而只要组合的好,则必收出彩效果。影片就组合得好,并无重复累赘的生拼硬凑。3U8633航班通讯失联后的戏,既不单调而又精彩,全靠在那些机舱以外打开的空间完成。

多维,我指的是影片设置的空中地面的人物,或亲或友的关系,主要是情感线。个中的戏份,对讲好故事有辅助作用,但不及影片那些空间里的戏份强,也没有吸引人的新奇感。所以,影片的“多维”,虽并不可少,但也似不可太多,不能太强,否则可能会反而冲淡故事本身的惊险刺激吧?毕竟,这部影片并不是靠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出彩,而是靠惊心的情节动魄情境动撼观众出彩的。
演员演得也好。听说机长原型刘传健就很赞赏张涵予的表演。影片中机长叫刘长健,话不多,总绷着个脸,张涵予把那种临危不乱的沉稳,确实给演出来了。我不会用表演艺术的术语评论张涵予的表演,我只能描述他的表演给我的感觉。那就是,他让一种男子汉的刚强坚毅,雄风四散。

而女一号袁泉的表演,给我的感觉,则是一种女子的美丽坚强,在风猛凌乱中俏立得鲜艳犀利。

影片的瑕疵,主要存在于虚构情节中。不过,有趣的是,很多瑕疵都被容忍了,甚至明知影片虚构得有些过分了,也乐得看下去。比如飞机穿越雷电云那一段,就虚构得有悖飞行安全规则,且绝对是不可仿效的冒失。但是,如果不来这么一段,加大惊险危险危急的戏份,故事不就讲得有些平淡了吗?
过分的虚构也能被谅解,被理解,说到底,还在于故事蓝本的真人真事本身确实太了不起了。
影片结束时,我听到观众席有掌声响起。我明白,这是为119条生命得到挽救而欢呼,是为机长和其他空乘人员英雄凯旋而欢呼。影片的艺术再现,让观众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