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农家小院里,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一
一只鸡冠不再鲜红、毛色不再油亮的母鸡,带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在房前屋后转悠。母鸡的双爪不停地在草地枯渣里抓扒,且从尖硬的小喙里不时发出“咯咯一一咯咯”的呼唤声。一瞬间,小鸡们便纷纷从不同的方向向母鸡聚扰,母鸡便用尖喙一下一下地点着地面并发出“咯咯一一咯咯”的叫声,示意小鸡们吃已呈现于地面上的食物。
可毕竟母鸡每次找到的食物不够,只能供近前的一两只小鸡吃到,没吃到的小鸡使叽叽喳喳地叫着。这时,母鸡就会重复它那双爪抓扒尖喙点地的动作,给小鸡作觅食示范,这时,小鸡们会仿效母鸡的动作在草地枯渣中找寻食物。
待母子们忙乎了一阵,大概都累了。小鸡便钻到母鸡的脚旁、翅下或胸前,还有个别调皮子竟跳到了母鸡背上准备睡觉。这时,母鸡会尽量展开翅膀护着小鸡,奇妙的是,雨天或是冷天,所有的小鸡全都能挤到母鸡的羽翼下,母鸡便眯起眼护着小鸡们一起睡了。
看到这温馨一幕,你不得不赞叹:好一位仁慈鸡母!
一般小鸡出生后的前一两月,都是由母鸡带着。母鸡每天就带着一群儿女在草地枯渣间游走休憩,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只是游历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母鸡愈发消瘦,小鸡们却日益强健,它们大多学会了觅食,也不再那么听从母鸡的呼唤。可母鸡依然乐此不彼,虽然只有几只弱小的还跟其身后,它同样满足尽职。可是主人不乐意了,他们便将母鸡与小鸡隔离。
起初,母鸡会发出焦躁的“咯咯咯”声,以示反抗,不久便似乎忘记了先前的身份与责任。体力渐渐恢复,鸡冠开始变红,毛色光亮,又开始下蛋孕育新生命了。若不是人为控制,每一只母鸡都应该是一位仁慈而尽职的母亲。

当然,这种母鸡带小鸡的镜头在哑伯母家里看得最多。这是因为哑伯母最爱养鸡鸭。
那些年,农村都是自己孵小鸡,但也是要受气候条件限制的。天气太冷或太热都不宜孵养小鸡,可哑伯母不懂这个。只要家里的母鸡“赖抱”,她就会马上为之创造条件并“保驾护航”,故她家一年四季会有母鸡带小鸡的情景。而且,只要你到她家,她会喜形于色地领着你去分享其“成果”。
渐渐地,我觉得带着小鸡的母鸡像极了我的哑伯母。回想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的哑伯母,她又何尝不是一位仁慈鸡母呢?
年轻时家里穷,她总是边带孩子边做家务。常看到她脚踩着摇篮哄孩子入睡,手拿着针线给孩子们编织着温暖。有时,她也会把孩子带到菜园里去摘菜种菜。
伯父过世时,哑伯母才四十多岁。那时,她的大儿子尚未成家,小女儿刚五岁。在数年艰苦岁月中,她就像一只母鸡,展开自己的“羽翼”呵护着孩子们。虽能量有限,终归给了孩子们一处温暖的栖息地。
待到老年,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逢年过节,一大家子才得以团聚。若发现少了某一个,她会叫着比划着去向人求证其去向。几年前小女儿患脑瘤离世了,她并不知情。待到今年上半年,她患风湿卧病在床,小女婿带着再婚妻子来看她,她大哭着泪流满面,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没了,才会有眼前这个替代品……
我想,天聋地哑的伯母尚且如此,正常人成了母亲给予孩子的又岂止如此?哪怕她只是一只鸡,也是一位仁慈鸡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