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后才明白,在大学时应该做什么。工作多年了,始终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内心有个不满足的念头时不时跳出来折磨下,让我深思工作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最近翻出了收藏很久的《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前教授威廉· 德雷谢维奇。这是一本讲述大学教育的书。他在书里提出了这些问题: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在大学里学到什么?教师的本职和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等,也揭露了美国常春藤大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看完本书之后,才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为什么内心总是有不满足的感觉呢?各种电视剧电影里常有的经典台词:follow your heart !说实在这句话已经被讲烂了,但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人?
当我们报考大学专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是否喜欢,而是你学了这个专业有什么用?未来的工作前景是否好?所以涌现出大量学生读经济学专业。作者做了调查:2007年的哈佛毕业生,在所有已经落实全职工作的大四学生中,从事金融和咨询者占了一半。在国内,经济学专业也常常是炙手可热。但是正是这些头顶着光环的年轻人剥离了光鲜的外表后,身上却寄居着空虚,寂寞和无力感。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失了“精神想象力”。“精神想象力”意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小开始,被灌输要成功的信念,要取得好的成绩,父母脸上有光,自己好像也获得了满足感。但是这种依赖于别人给予的价值感会永无止尽。一旦达到后,又会有进一步的需求。疲于奔命在这条满足别人需求的路上,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大学是从青少年过度到成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四年。在这四年里,你可以暂时摆脱父母的监管,也还不用操心未来的生活问题。它让我们有了做出真正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具体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怎样才算完美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博雅教育和教授小班上课指导。
博雅教育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大学的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必将是艰难的、缓慢的,而大学4年仅仅是个开端。
作者说,从理论上讲,我们每个人可以依赖自己完成独立的思考,但是成功的概率不高,所以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以最严谨的态度思考,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等,锻炼思维的精确度,耐心,柔韧性等。另外一点,大学还提供了另一种资源,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讨论,在课后,也可以无拘无束地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会了如何思考,也为建立自我打下了基础。如何去发现自我,去感受自我的召唤呢?经过多年父母和社会环境的洗脑,我们已经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时常感觉空虚,却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读书时,只知道考试要拿到好成绩,一旦这种目标消失后,就会迷茫了。
作者又提了几个建议: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时候那样;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发现你真正的爱,也许它不是特别高尚,不是特别为父母争光,可能只是个普通的工作。比如当出租车司机。它很普通,但是它能够帮助别人,如果你能在其中找到它存在的意义,那么做起来就会感到幸福。
因此,大学四年时光就是一个发现自我,探寻什么是有意义的,我想要的是哪种生活?建立起丰富的自我。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试卷让你填写,这时你需要听从的是内心的召唤。作者说:“职业”(Vocation)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意为“召唤”,你是被召唤去从事某种职业,你是被选择,并非你选择职业,因此职业是你的天命。我们要做的就是剥开遮住双眼的迷雾,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内心才会感到幸福。
当然大学教育,不是我们学会思考的唯一机会。从呱呱落地,我们就开始接受教育,逐渐成长,整个过程都是学习思考的机会。通过阅读,思考,与良师益友的交流,都会让我们在思考的路上越走越好,从而建立起强大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