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如何能让人物有特点,说出来的话符合他的人设,对于作者来说,都是个伤脑筋的问题。对话必须能创造人物、制造故事张力、紧迫感,同时也使布局紧凑。
而有时,适当的不用对话,也是一种表现人物的方式。比如内心独白是一种将场景的内容告诉读者,而不是展示给他们的方式,人物可以思考或者反思,但是这不是为了传达紧张情绪和它对紧张情绪的看法。方法是要说明我们在哪里发现了他们,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彼此是如何互动,这就包括动作、肢体、表情等等。
对于这方面的练习,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朗读故事中在你看来,运用极为有效的那些段落注意对话,运用的时间和方式,找出最有效的对话所具备的如下特征。
1.听起来很自然,就像人们在日常谈话一样,认为通过拜拜托语法和句法规则的限制,对你写作的影响,避免使用复杂的,整齐划一的句子结构,就能达到,这是一种错觉。
2.感觉起来是人物和场景推动其发展,而不是为了向读者传达情节信息而设计的。
3.和内容情景交融,而不是机械地进行。它不一定必须按照逻辑顺序,也不用始终围绕同一个话题,却很明确的说明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包含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包含某种张力,独特而惊奇。
很多时候,理论书对我们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书籍,它足够理性与睿智,能够将我们意识到,但没有明确既定的理念给出肯定的概括。
在对话的等级中,作者将人物对话分为了三类,对于创作者来说很有启发性。她说生活中的对话大多数情况下通常都是交易,是一种在口头交流的表面下隐含着欲望和意图的交换。在故事中最能让小说家感觉到他在像诗人一样工作的那部分不是描写和叙述,而是对话。
第一类是公开式对话,由平淡的、没有任何修辞的词语组成,例如在会议上或打招呼时说的话,与表演课上的公开场景相似。
第二类是信息是对话或第一级对话。交流事实、故事发展和情节信息,主要用于故事最初的结构安排。
省略式对话,或称之为第二级对话,有赖于留下一部分话不说,或者漏掉句子的重要部分,从而使句子不完整,需要由读者的想象力来补充。其中沉默和停顿是第二级对话的技巧。
第三级或者反抗式对话,是最后一类,根据人物的意图颠倒语言的字面意思或与之相反,一个故事越快达到第二级和第三级对话,对我们的想象力要求越高。
故事的情节和结构:让故事一直发展下去,并且向你说明故事的起因很少是真正的故事本身。故事的结局其实就是开头。
搭建故事结构,是在最初的想法之后要做的。这一部分很有意思,内容也非常丰富。作者将专门为那些拼命组织叙述的人准备,不管是写小说还是非虚构作品,或许你有很多自由发挥的东西,大量的素材、笔记和场景等,并且正式图将这些东西整理出头绪,以便正确写出直接的行动、反思、退让、故事背景、人物介绍、报告总结、陈述事实。或许你想使故事和情节继续向前发展是节奏和不断变化的情节保持一致,而不是一次插入连续数页的反思。或者相反,你想要中断主要情节,使故事的节奏慢下来,或许你并不确定你串联的顺序对键构建叙述弧度是否有用。
一个有意思的方法是拿出一叠标准尺寸的便利贴,在每张纸上写下一个你认为必须写进故事中的具体的场景和事件,或者你想探索的具体想法、故事背景、倒序或前插、描写、事实或任何类似的内容,记下几个总结性的词语,提醒你上面指的是什么。每个便利贴纸写一个方面,然后把它们分类分的越细越好,你可能有一篇很长的反思,现在有已经有20页了。但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发现其实只包含了三个不同的方面,那么你就可以每张便利贴上写一个。
给自己15分钟的。写下主要的内容,不要指望把每件事情都写进去,限制时间这一简单的做法是让你知道你马上就能写下来的那些想法,或许就是你写作中要用到的最重要的部分,试着把它们排好顺序,知道开头是什么,结尾是什么,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在符合故事发展的地方插入一些事情,找到表现和叙述、直接动作和反思、使故事向前发展的戏剧场景于背景故事之间的平衡。帮助清理叙述展开的顺序,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排列各种可能性,直到从中挑出你认为最适合的故事。
学会写总结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对内容的总结,一旦听起来像个很好的故事。那么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故事的大纲,就此展开故事,无关的场景会突然变得清晰明了,而必要的场景也开始出现把故事叙述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加以总结,要记住自己的故事,朝需要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学会什么时候需要出现什么场景。
我觉得这个方法不仅适合用来修改故事时反思,也适合用来创作之前对架构的搭建。还可以通过总结明确故事的思路,这同不断向自己提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将架构不断完善很相似,都是为了在心中酝酿整个故事,加强对故事整体的把控。
网友评论
笔耕不缀👍
早😊